汉中文化网 hzwhwang.com 讯 10月26日,“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新闻发布会宁强专场在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宁强县委副书记、县长黎建军,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龚新伟,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县长汤新军介绍脱贫攻坚工作亮点,并回答记者提问。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角,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界陕甘川三省,毗邻八县区,是汉江源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素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全县总面积3246.8平方公里,辖18个镇办、213个村(居),总人口34万,其中农业人口29.2万。该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贫困村10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7064户83771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截至2020年6月底,全县累计减贫80775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0%降至1.01%,10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今年2月27日省政府公告宁强等29个贫困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前,剩余贫困人口2219户2996人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正在按程序脱贫退出,至此,全县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
强化组织领导,坚决扛牢脱贫攻坚责任。一是精心谋划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每月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精心谋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建立周清单、月通报、常态化督查制度,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到位、推进到位、落实到位。二是夯实攻坚责任。建立“党委政府同责、三级书记主抓、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队伍攻坚”的责任体系,实行县级领导与包抓镇办捆绑、帮扶单位与镇办捆绑、脱贫攻坚与干部工作捆绑、督导组与被督导单位捆绑的“四个捆绑”考核机制,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形成了合力攻坚格局。三是坚持尽锐出战。建立县级领导包抓镇办、扶贫“24条线”分线推进、驻村帮扶单位真帮实扶、镇村干部队伍合力攻坚的工作落实机制,全体县级领导、163个帮扶单位、107个驻村工作队、4443名帮扶干部,356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尽锐出战,合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落实。
坚持精准方略,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政策。一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创新产业扶贫“十大模式”。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94亿元,采取产业直补到户、培育经营主体、发展集体经济、建设产业园区等多种方式支持和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了贫困户产业扶贫措施全覆盖和稳定增收;完善产业扶贫带贫益贫机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439个经营主体采取订单回收、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带动1.7万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二是创业就业落实落地。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狠抓稳岗就业促增收。2016年以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8559人次、发放培训补贴850余万元;年均转移贫困劳动力2.7万人以上,兑付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补贴200余万元;建成社区工厂14家、就业扶贫基地31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2500余人次;开发公益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3219人,兑付各项就业扶贫政策资金1300余万元。三是教育扶贫不漏一人。认真落实行政和教育“双线”控辍保学机制、“七长责任制”和控辍保学十项制度,创新建立“4321”送教上门工作法,全县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实现了应享尽享。2016年以来,累计资助学生19.47万人次1.22亿元。四是住房安全全面保障。2016年以来,投入11.59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796户23072人,建成集中安置点53个,集中安置5781户19395人,分散安置1015户3677人,全面落实易地扶贫搬迁“1+7”后续扶持措施,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投入1.06亿元实施危房改造4521户,同时县财政筹措8000万元对全县9035户农户房屋进行提升改造,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问题全面“清零”。 五是饮水安全全部达标。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69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240个,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保证率、安全水质达标率均达到国家标准;制定了《宁强县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宁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成立管水协会200个,建立管护长效机制219个,确保了供水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六是健康扶贫全员覆盖。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100%;在县域内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贫困群众就医更加便捷高效;674名医务人员组建20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开展全覆盖慢病签约服务,全县因病致贫户下降93.3%;积极开展大病救治,全县大病救治率100%;创新建立县域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并获得“县域综合医改一把手工程奖”等多个奖项。七是生态扶贫效益凸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5万亩,落实补助资金3000万元,户均兑付补助资金5500元;2016年以来,选(续)聘生态护林员2939名,累计兑付劳务补助资金1763.4万元,年户均增收6000元;兑付生态效益补偿金1.32亿元,户均增收1800元;依托林业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林下中药材4.5万亩、银杏10万亩、干鲜果23万亩,覆盖贫困户1.6万户,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双赢。八是兜底保障应兜尽兜。全力推进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制度有效衔接,全面落实落细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重残人员等特殊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兜底保障政策,全县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兜底保障政策14615人,实施“分类施保”7440人、“渐退帮扶”1200人,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43亿元,实现了应兜尽兜。
持续精准发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一是扶贫资金投入持续加大。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13.7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965个;创新建立扶贫项目资金“三全一评”监管系统,实现了扶贫项目资金全领域监管、全方位监控、全过程监督和扶贫项目资金绩效评价信息化管理;建立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25个,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向贫困户借款6802万元,扶持贫困户会员7199户;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98亿元,助力7167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17亿元,实施交通项目383个,建设村组道路830余公里,全县200个行政村沥青(水泥)路通达率100%;投入1.17亿元,实施农网改造项目118个,全县电力入户率100%、行政村动力电覆盖率100%;全面提升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密度和广度,全县200个行政村实现了宽带网络和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大力实施“五改”、开展“五清”、治理“五乱”,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五净一规范”,全县200个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户容户貌显著提升;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市县级、镇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7个,打造了肖家坝村、汉水源村、宁青路沿线等一批环境整治示范点村、示范点。四是消费扶贫助力持续增收。组建羌州控股集团公司,通过搭建“公司、门店、电商”三个平台,健全“信息、收购、销售”三个网络,创新“直收助农、合作助销、基金助困”三种模式,强化“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保障,实现了“群众增收、产业增效、企业发展”三个目标;全县82个产品被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为消费扶贫产品,累计销售额7025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1.5万余户。五是苏陕扶贫协作不断深化。2017年以来,崇宁两地累计开展党政交流、学习互访、商务考察等活动180批1800余人次;崇川区向宁强捐款、捐物折资1100余万元;实施苏陕扶贫协作项目133个,完成投资3.6亿元,惠及贫困人口2万余人;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赴崇川挂职锻炼、交流培训59批470人次,两地6个镇办、15个村(社区)、20家企业、7所学校和1家医院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各领域协作不断深化。六是党建示范引领更加有力。坚持党建“主业”与脱贫攻坚“主责”融合统一,认真落实省市抓党建促脱贫“十六条措施”和“五大行动”,持续优化党员干部“四带四帮四引领”抓党建促脱贫体系;成功创建省级党组织标准化示范村5个、市级示范村20个,全县200个村实现“一肩挑”全覆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七是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广泛开展“明理·感恩·诚信·自强”主题教育活动和“弘六德·展六美”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充分发挥“一约五会两榜”作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2016年以来,全县1000余人次获评中省市县脱贫攻坚各类先进典型。全县创办新时代农(居)民讲习所213个,累计开办讲习活动2.8万余场次,覆盖群众30余万人次,新时代农(居)民讲习所创新案例得到省市领导批示肯定,并被《求是》杂志选登。
脱贫攻坚即将全面收官,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上,黎建军表示,全县上下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起点”的重要指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奋力谱写新时代宁强脱贫奔康、富民强县、追赶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