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专题>汉风文化
褒城二题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19-01-12 15:18:11

千古老城

  褒城的风和日丽,褒城的风光绮丽,褒城的风情万种,自古至今让世人陶醉,让达官贵人驻足,让过往的人文骚客举目垂青,引发感叹,留下挥之不去的经典记忆。汉三杰张良篆写的玉盆,一代枭雄曹操亲书的衮雪,唐代大文豪李白、杜甫在石门摩崖石刻留下的千古诗文,皆成为褒城历史文化所引发天下皆知的古典胜迹。

千秋褒城,古今胜地,在沉睡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如今已开始枯木逢春,焕发生机,一展尊容;呈现出远近知晓,国人注目,世界仰慕的原本辉煌。

因为朝代更迭,石破天惊,横空出世,在位于秦岭南麓的连峰脚下,诞生了一座雄健伟岸,世界领先,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古褒城,才有了其后的褒国、褒姒褒中的世代传奇。褒山水的灵秀,褒城的景色奇特绮丽,在整个秦巴大地,万倾田畴,极目所至的大千世界里,无疑成为游人独一无二的景致与享受。其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丰厚积淀的历史文化基因,更是薪火相传,史册铭记,彪炳千秋。且源远流长,名华夏,浩浩悠久的胜迹典故乃城建历史,堪称华夏之先,陕西之最。

褒城县的建制形成始于夏商,止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期。明清时期曾管辖着凤县、留坝、汉台、南郑、勉县的诸多区域,近130万人口。经历了周秦汉唐(含两汉三国、春秋战国时期)宋元明清,今已有遥遥3000年的历史在岁月更迭交替发展中有极高的知名度。可与世界奇迹兵马俑、埃及金子塔、亚马逊运河相题并论,日月同辉,名冠天下。世界最早的褒斜栈道、石门隧道、摩崖石刻、山河古堰、汉魏石门十三品等世界典故均出自这里。不久前申报世界水利遗产而一举成功的山河堰,一笑值千金而倾城倾国的美女褒姒,刘邦成就汉室江山而派生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国之典故绝世精华,为千载褒城的驰名中外举世垂青,更加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号称天下第一驿的官道驿站——褒城驿,为褒城县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传承而誉满华夏,频添了历史文化丰厚灿烂。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历史的沧桑岁月;每一块砖,都验证着数不尽数的人文典故;每一通石碑,都详实的记录着历史的源渊与朝代延伸……故而,千古褒城所绽放出其久远与厚重的古老文化,当属华夏之瑰宝,神州之精魂。一代美女褒姒的生存轨迹和所经历的世事沧桑,皆成为一笑值千金的千古佳话。一代文豪李白、杜甫在石门摩崖刻的千古诗文;国民党元老于佑仁先生为褒城南门城楼题写的旭日二字,更成为褒城历史文化的丰厚一笔和传世之作。

尽管褒城县制的撤消引发遗憾,令人膛目,广众评说;但褒城的典故胜迹、历史文化,仍扬名海外,世人垂慕。褒城的风柔雨嫩、自然景观、宜人气候、水秀山青,仍然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光顾,健身踏青,朝拜敬香。尤为海拨1300多米之高的连城山则更是神秘莫测,引人入胜,纷至沓来。始建于唐宋年间的上寺下寺两座道观场所,气势恢弘,典雅别致,蔚为壮观。与连峰山紧密相连,自然天成,为褒城宗教文化的发扬光大注入生机。近些年来,随着人门生活的极大改善和精神文化的与日提高,户外健身、徒步登山、踏青观景、避暑休闲,皆成为汉中城区乃至周边各县游客的首选。

褒城的博大精深和积淀的人文典故,不仅彰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体现出城池座落的独特风格与天然屏障。历受朝代的争雄与战乱,褒城依然固若金汤,昂首挺立,毫发无损。因之座落在褒河西端的连峰山下,褒斜古道与金牛古道在城池脚下的穿越相间,别无它径,致其千古褒城易守难攻,牢不可破,势如铜墙铁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九三五年农历正月初九,红四方面军以两个团的兵力攻打褒城,终因地势险要,久攻不克,先后历经10余次战斗,未能拿下褒城守敌,堪称天下雄关。紧临褒城城池北麓相距约4000余米的连城山主峰上寺佛院一处的东北角,至今还留有红军攻打褒城县的炮台遗迹和战前筑就的多处工事。参加攻打褒城的红军指挥员,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30师政委李先念。此次战役虽未决胜,但牵制了国民党驻陕军汉中城内12个旅13000余人,对红军大部队西征北上的重兵包围,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巨大作用。

城池脚下的石门水库风景区,汉丞相萧何所建山河堰遗址,刘邦曾驻扎的汉王城、汉王寨,皆是褒城历史文化一族的别致经典。宝鸡的葱,褒河的风,是千古褒城的一大特点。周边的老少妇孺,皆知这一温润当地,惠及百姓的奇特现象和超越常规的褒城一绝。每到炎炎夏日,酷暑难当,气温升腾,经受不住火烤般的人们难忍难奈之时,而褒城周边及至褒河(河东店)一带,则空气清新、凉爽怡人,山风微微。居住在汉中城区的市民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乘车拥入褒城脚下的河东店或连峰村附近避暑乘凉、休闲玩乐。摩托车、自行车、私家车趋之若路,云集于此,宛如长龙,场面宏观,如同赶庙会一般。特别是一桥飞架,横贯东西的褒河大桥南北两侧,穿着光鲜、花枝招展的青年男女,在此分享着不一样的褒城夜景与河水哗哗,让凉爽与清新浸润着忙碌的体,尽情乏解与消化着身心的疲劳。

在日本、在新家坡在宝岛台湾,均有当地的专家教授、文化泰斗、知名学者挖掘褒城历史文化的专门民间社团和研究机构。他们的经久存在,他们的著文论说,他们的学术成果,无疑为褒城的山水、褒城的驰名、褒城的振兴和褒城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增添了神韵,彰显着数千年古老和历史文明。为褒城源远流长,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涂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亮色。

去年春初,从褒河桥头到褒城南门,昔日的褒城旧貌瞬间绝迹。位于褒城轴心连峰社区东侧的一段城池,清一色的兴建了仿古城墙和部份设施。令过往路人吸引眼球,好似一个千古褒城的雄姿又回到了当今。一个绿化、美化、亮化互为覆盖,争奇斗妍,一展新姿的别致美景,吸引着过往游人啧啧称道,击节点赞。渐而淡忘,令人关注的千古褒城,又重新回到了历史的繁华与喧闹。

这些日趋变化与旧城改造的一幅幅画面和引人入胜的奇丽风光,足以验证着褒城的蜕变和改观。褒城变了,褒城亮了,如今的褒城已开始彰显着它的奇光异彩和华丽转身……褒城正在逐步改变着它的陈旧与落伍。一个货真价实,中外皆知,蕴含古风的褒城,正在向世外日趋展示着它的英姿焕发与昔日的历史辉煌,勃勃生机。一个暂新的褒城将会指日可待,一展雄风,呈现出历史的繁华与本来面目……让过往的游人重新审视它的历史定位和价值。

褒城的古风古韵,褒城的灵山秀水,褒城的奇丽风光,随着全域旅游的强力推进与重新打造,一个华丽转身,千姿百态,雄风依旧,美不胜收的千古褒城,定会让近足者刮目相看;让远足者不虚此行,引发感叹,留下乐不思蜀的无限情怀与美妙感言……

       

千古褒城,人杰地灵,历史丰厚,天下驰名;始于夏商,源远悠长,古典胜迹,世代流芳。金鸡独立,异于风光,与此相拥,尽兴舒畅。

悠悠三千年历史,浩浩四十个朝代;县治形成中华之最,人文典故无与伦比。美女褒姒天汉之骄,摩崖石刻驰名中外。乐哉褒城,伟哉褒城!

雄距天汉北缘,临泽褒水西岸,接秦岭之地气,呈先祖之遗风,开历史之先河。褒谷幽幽,褒水汤汤;充满神奇,美仑美奂。

褒国故地,褒姒家乡;历史人文,中外颂扬。有说不完的神秘,有数不尽的灿烂;有讲不完的故事,有道不尽的经典。

今我褒城,天下独尊。有褒斜古道穿越梁州,物流通畅,物阜民丰有金牛古道连接巴蜀,互为交融,人文俱兴。

汉魏十三品,精到之书法;日本当为师,举国效中华。

李白杜甫,摩崖留诗文;感叹褒城美,千古铸精魂。

美女褒姒,献礼周宫;思念故乡,岂得争宠?为博一笑,点火求欢。自此酿红颜祸水,倾城倾国之千古奇冤。而今当还原本真,尊重历史,正邪曲直,客观定论与谬传。

石门栈道,交通奇迹;世界最早,天下第一。陈仓古道,充满传奇。刘邦称王,谋略算计。善用良才,物我两栖。拼打江山,自当受益。

则天女皇,赶赴大唐;多居褒城,寒来暑往。滋润褒城灵气,尽享褒水芬芳;惊叹国色天香,成就帝王梦想。

石门对石虎,金银二万五,要想石门开,富庶汉中府。

古典广为传,众口成吉言,如今建水库,灌溉万田。

山河古堰,萧何所建,世申报,成功晒选。历史悠久,扬我天汉。倡我褒城,世所罕见。

玉盆篆写,出自张良。亲笔雕琢,世代传扬;坐落黑龙江,重义则担当;无价珍珠,安保一方;扼制水患,玉成粮仓;养育百姓,富民安邦;经朝历代,福祉尽享;天地护佑,感恩上苍。

连云奇峰,得名连城。傍依城池,高峻空灵。上寺下寺,佛院仙景;自古至今,香火繁盛。达官贵人,八方朝涌。敬香拜,畅诉心怀。

山顶一绝,千年古松。荒水泡天,浪渣复生。与山为伴,惊世扬名。高大奇特,驱邪显灵。有道是,芸芸众生者曰:此树堪称褒城一景,颇受秦巴传颂,唯我天汉之幸。

褒城南门,古楼新韵;旭日二字,笔锋苍劲。国民政府元老于佑仁亲书,一九三一年元月即兴所题,堪称国之瑰宝,书法之神。为千古褒城增色,为神秘褒城添彩。壮哉褒城,奇在褒城。

褒城驿站,更为称雄,天下第一,华夏驰名。帝王巡游,必经此地;钦差查访,过往歇息。交通要塞,独领风骚;接待规格,历朝之高。

城池古街,彰显原貌;南北通向,穿越环绕。行走通达,石条铺筑;古老遗风,千秋独树。门楼纵横,鬼斧神工。国内奇特,自然天成。

平遥古城,何以攀比;阆中古城,何以并论。褒城人文,博大精深;褒城胜迹,世界至真。古人云:连城山下褒城驿,天造地设甲天下。皇差达官居于此,陶醉安歇有佳话

旅游资源,哪堪与比?仰慕褒城,交通便利。生斯故乡,坐拥褒城;全域开发,奋起响应。舍我其谁,甘当效力。开发褒城,只争朝夕。(来源《汉风》第21期)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