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专题>汉风文化
作客“惠风轩”散记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19-01-12 14:33:09

                  

终于走过漫长的雨季,时令却已来到2017丁酉年立冬的节气。立冬这天,汉中大地阳光灿烂。当晚,赤土岭文协田也主席、诗人云飞先生和文友见贤思齐女士和我相约,欣然造访马俊惠先生的书法工作室。


     马先生的工作室位于汉中老城区一处繁华地段,在一幢筒子楼的四层一侧有高大的法梧掩映,四周是一片参差错落的商住区,算是一方身处闹市、闹中取静的去处。
     书法工作室名曰惠风轩。惠者,恩、给予以及聪明之谓也惠风,即柔和仁爱之风,汉语有成语曰惠风和畅。由于室主人的名字中有一字,加之室主人儒雅宽厚的性情,此室取名惠风轩便实在是雅而又雅,贴之又切了。

      惠风轩分里外两间,中有一门相通。外间四壁挂满了轩主马俊惠先生的书法作品,隶、篆、行、草诸体皆有,犹以隶品为众。书者墨饱气酣,功力不凡。或鸾翥凤泊,或美女簪花,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其笔势书形,颇具颜筋柳骨,尽呈大家气象。
      仔细欣赏过轩主琳琅满目的书法作品后,我们随他步入里间。简朴雅致的房间里,正中置一长方形茶几,几前安放着三四把实木圈椅。茶几上摆有茶盘杯盏,可供三五友人品茗谈天。此时,热情健朗的马先生为我们一一斟上热气盈盈的香茶,一时间茶香墨香、欢声笑语飘荡在内外工作室。
     马先生沉稳谦和,社会角色是文联领导,可待人处事完全一副平常文人本色。他幽默内敛,爱好广泛,书法之外还对奇石、木刻、根雕有着浓厚的兴趣。其实这并不难理解,艺术的门类虽然众多,但美的规律是一致的,所以艺术活动在本质上和内在规律上本是一脉相通的。

就在我们坐下来喝茶寒喧的时候,靠墙环列的奇石和刻字强烈地吸引了我们关注的目光。奇石为数众多,件件皆为佳品,都是马先生凭着深厚的审美艺术素养,利用业余时间远涉嘉陵江、汉江流域及其大小支流悉心淘捡的。据马先生介绍,这些奇石有汉江金带石、汉江图案石、嘉陵江绿采石、汉王山水冲石、文字石等10种,若按石头的形状和图案命名,则有绵羊石、雄鸡报晓石、骏马奔腾石、火炬燃烧石、望子成龙石、写意字石、民国文人画像石等等。另外,刚进门时在外间参观的时候,我还注意到那台铺着毡垫的巨大书案旁,有一具巧用树根而自然天成的奇特笔架,笔架上悬挂着作为书法家的轩主所常用的大大小小的毛笔。笔架的下方,竟是一块充分利用了石头上的天然凹坑而成的原生态的石头砚台。

在各奇石中,大家尤对一枚酷似神龟的王者龟来石交口称奇,原来该石质地坚硬,通体黑褐,且形制颇为可观,长宽高各达四、五十厘米,无论从前后正反观之,均呈惟妙惟肖的龟型。更难能可贵的是,龟背之上还分明驮着一顶规整的王冠或一只金元宝,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抚掌而叹,由衷感叹神奇大自然的造物之妙。
    龟在中国文化图腾中本属祥瑞之物,历史上自古便有五大瑞兽之说,它们分别是貔貅、龙、凤凰、麒麟和龟。龟还是长寿的象征,庄子称龟曰冥灵,在《逍遥游》中,庄子说楚之南有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这说的就是龟有千年之寿。曹孟德作《龟虽寿》也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驾雾,终为土灰。,他虽然感慨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但认同龟的长寿却是其生发感慨的前提和基础。
      因而,如此吉祥益寿又驮冠载金的神龟石,就理所当然地为主人所钟爱了。
      马先生还有一方亲手刻制的砚海遛马木刻,同样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该方刻字,面积有四十厘米见方,由一块绵韧而坚硬的椴木雕成,刀工硬朗,篆体古拙,字型凸张,棱角奇崛,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仔细赏鉴和玩味面前的这方刻字精品,咬文嚼字的几位文友竟对砚海遛马中的字脑洞大开,想入非非:什么砚海牧马砚海放马砚海走马砚海跑马……经过反复体悟,百般琢磨,最终还是觉得唯有字最为贴切精妙,既洒脱又随性,既自在又从容,而换作他字不是太俗便是太白,又或者还会产生岐义,大家不仅为主人精当的炼字功夫和志趣抱负拍手称绝。

    至于砚海遛马字,既有动物的马,也有马先生姓氏的马,一笔写不出两个马,其中的玄机和奥妙在此不再赘议。又至于遛马词序的正常与倒装,出于节省篇幅和适当的思维留白起见,在此也就不再去做画蛇添足地解读了。
     窗外明月当空,市声阑珊。室内坐而论道,其乐融融。两个小时的时光在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滑过,到了该是告别的时候了。也许由于相对于同行者,我是第一次作客惠风轩,马先生慷慨地请我选两幅字,我高兴地选中了先生所书清风明月乐由心生的两款墨宝。
     朗朗乾坤,清风明月。这是我为人处世的风格和终生恪守的信条,我由衷地喜欢。乐由心生,心由意动。心生万物,心在物在,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心的善良,才算真正的致知格物。在此引用王阳明著名的心学四诀以表心迹: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谨作此篇以记之,兼以答谢马俊惠先生雅意。(来源《汉风》第20期)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