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专题>汉风文化
黄花河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19-01-12 14:30:53

这是一条美丽神奇令人难忘的河!

重阳,我和友人去了汉中市区以北22公里的黄花河。进山门,只见陡崖迎面,崖北有一瀑布高悬泄下20多米,垂落在斗状石窝里,声如闷雷,大气磅礴,斜阳西照,水珠金黄银白相间,后询问林场职工得知因此叫金银斗。山崖虽陡但有栈道盘旋而上,约十多分钟,出些微汗即上崖顶。心有所悟:往往不是因难而怯,而是因怯才难。抬望眼,令人惊叹!前边又有一瀑,几股水分从巨石旁和巨石下直冲跌下,气势非凡!顺栈道缓上,竟有一珠帘瀑布,白练如珠冲泻而下,20米内皆为水雾,此景我第一回经历。前行,只见满山翠绿,茂林修竹,红叶点缀其间,山边有尚未盛开的野菊,空气清新沁入心脾。行走山间栈道,闻鸟鸣蜿啼,观奇树异鸟,恍如仙境一般。许多树木依山就势、姿态各异,有的从石崖中挣出长成参天高树,有的竟横斜道溪,行人要弯腰通过,路旁十数处离地不高树根很粗,有的直径竟一米以上,我不知是否60年前大跃进时所伐,可喜的是盘根错节均长出了碗口粗的树枝直挺蓝天。途中有一形若寺庙的游客休闲中心名叫三合院,门额大字遒劲:卧听流泉,门联:翠柳掩村舍别开天地,青山依绿水点缀乾坤。为汉中书法名家张敏之先生撰书,可谓俱佳。再往上十余分钟,河水在长约百米的硕大石坡上流动,最宽处30余米,透明无暇,惜声缓流;须臾,又环石绕树,百河冲川,玉龙奔腾。河水在石上冲泻亿万斯年,数处河水在石槽中前行,最窄处竟不足两尺抬脚能跨,但水流湍急,气势如虹,轰然雷鸣,震人心魄!真让人充分领略了水的巨大神奇的力量,感悟到老子孔子等先哲对水的崇敬。再往上行,溪流潆洄,小桥横跨,山道九曲,河水潺潺。平台上有间六方亭,红柱黄瓦,两层翘檐,横额“天一亭”,柱联:莫谓此中乾坤小,天一生水润万家。秀劲行书仍是张老先生手笔。再前,连续几个小瀑布姿态不同但特色鲜明。还有一处“清泉石上流”,清澈的溪水在上千平方米的整块巨石上向前滑行,场面宏阔但低调无声,与垂泻暴跌、如雷震耳的瀑布形成巨大反差。行至洗尘潭,只见水平如镜,安详无波,真是洗尘静心的绝佳之地。

河水是黄花河景区的血脉和魂魄,海拔两千多米的观音山则是身躯和骨架。山势雄伟、奇峰林立,有悬崖绝壁,有川道盆地。奇石怪石多处可见,如高耸峰头的子房读书台,惟妙惟肖的扇子崖,宽坦整齐的汉王床、汉王枕,巨石排列的石阵。有一大石仅一角与石壁相连,上有数十小孔,风起则左右晃动并发出“呼呼”之声,名曰:呼噜睡石。山腰处有黄花渠、光明渠,各长六公里,跨沟绕山如玉带缠绕。山上森林占茂密,经询问还有楠木、崖柏,五角枫等珍稀树木20余种。由于生态环境好,山中有羚羊、金钱豹、斑羚、大鲵、大灵猫、锦鸡等珍稀动物20多种。我深感造物主拿捏的如此精致,黄花河没有惊险、惊吓,只有惊奇、惊叹,只有诗情画意、锦天绣地!

黄花河,不仅仅是条河!褒谷口即景区南口,《读史方舆纪要》云:“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 ”《史记》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谷口绾毂其口。”褒斜道是我国南北连通的主要道路,堪称秦蜀锁钥和全国栈道的典型代表。这条路上,往来过多少风云人物,发生过多少奇闻轶事。走过巴蜀先民随周王伐纣,走过周幽王问罪之师,走过秦昭襄王征蜀大军,走过刘邦、张良、肖何、韩信、张骞、司马迁、诸葛亮、曹操、陆游、林则徐等。1937年抢建成川陕公路生命线,为抗战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68年前新中国成立,解放大军开进汉中,队伍中走着我的父亲……

    公元63年,汉明帝下诏征调数千人在褒谷口开凿了长15米宽高各5米的世界第一条穿山通车隧道,称为“石门”。公元66年竣工时在石门南口摩崖刻石,史称《大开通》,记述了500里长的褒斜道,“始作桥阁六百一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道。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寺并六四所。”从长安到成都,最盛时有栈阁九万余间,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则设驿置(站),全国最大的驿站就设在褒谷口南,著名作家王蓬老师早些年专就栈道考证,说此驿站平时泡酸菜就有一百多坛。栈道极大改善了当时交通。唐代诗人陆畅写了《蜀道易》,开篇即说“蜀道之易,易于履平地。”明初来汉中办学授教六年的大文人方孝孺经过栈道也写下了《蜀道易》诗云“美矣哉,西蜀之道何今易而昔难?”遥想当年,栈道巍然,车水马龙,何等的大气派!从褒谷口经过的官吏文士,不禁生发豪气、感慨万千,留下许多诗词歌赋,仅石门内外勒石就百余处。50年前修水库时精选“石门颂”等十三处石刻移存汉中博物馆,此“十三品”称为“国之瑰宝”,为书法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

     提及栈道,我难禁感怀。2015年,汉中市委市政府定与央视合拍《汉中栈道》,由王蓬老师撰写脚本。60年前,王蓬一家蒙难从西安遣来褒谷口南的张寨村,他曾当过十八年的地道农民。王蓬老师写出了十余万字的《汉中栈道》,我读后大开眼界、深受教益。此书视角开阔、典籍确凿,七条坎坷路,纵横三千年。提及人物209名其中10名外国人,采用古诗词18人19首,引人入胜,使人受教,堪称全面、准确、精彩的汉中栈道历史文化专著。

     黄花河景区示意牌有褒姒故居,现已无遗存。景区里原有居民,出产水稻、小麦、红薯、豆类及蔬菜,物产颇丰,还有一所小学,后都搬迁至沟外了。褒姒确有此人,但故居何在?说法有三:一是褒姒铺(被水库所淹),二是骆驼坪(今河东店镇花果村),三是黄花河山沟里。我想,这里的奇山妙水应是天生丽质的必出之地。另外,按《史记》载,当年朝廷搜捕卖桑木弓的夫妇抱上弃婴(即褒姒)逃到褒国,似在黄花河隐居比较合理。试想,聪明美丽的褒姒在这山幽水美的黄花河生长,一定是眼若碧潭、心似清溪的快乐少女,为保全褒国被作为贡品献给周幽王,深宫似海,终日羁锁,没有欢乐,哪来笑容?

三千多年前古褒国称雄于秦岭以南的广阔地域。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姬宫涅穷奢极欲、广选美女等,大臣叔带劝谏反被惩罚,褒国国君姒附合叔带,幽王怒率大军前来问罪,褒国弱小难敌,便投其所好献出清水芙蓉、南音细语的褒姒,幽王大喜当即撤军,褒国得以保全并延续三十余年。昏君幽王得绝色美女自然十分宠爱,又重用奸臣虢石父,朝政混乱、国防松弛,压迫民众、剥削加剧,矛盾重重、国势衰危。前774年,幽王废申后和其所生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之父申侯甚愤,公园771年,勾连缯侯、犬戎等突袭,杀幽王、废伯服,立宜臼为周平王并迁都洛邑(今洛阳)。此重大动乱与汉中、秦国均生牵连。当时犬戎在关中大肆抢掠,郑国破灭,部分郑人逃往山南,不忘本源,前687年立南郑县。在甘肃放马的西垂大夫秦襄公率众护驾东迁,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许下领地,开秦国之始。

史书是后人写的,且受当权者操控。可怜的褒姒被与夏妹喜、商妲己并列三代妖女,承担灭国责位,以致“烽火戏诸侯”之典和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之语。然而,历史上许多人为褒姒抱不平,屈原《天问》第140问质疑:“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吕氏春秋》写的是“击鼓戏诸侯。”有学者根据现存古烽燧考证,烽烟传警乃西汉始有。文史大家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说:“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终于导致了宗周的灭亡。”褒姒的美丽善良,则是千百年来世人共识。唐代大诗人元慎路过褒谷口,由衷发出了“花疑褒姒笑,栈息武侯征”的感叹。褒姒无辜,故乡有情。每到深秋,黄花河两岸盛开山菊,花开花落,满河金黄,既显美丽,更有怀念。

走在土地岭宽阔平坦的等级公路上,走在黄花河舒缓蜿蜒的栈道上,不由得衷心感谢林场职工,他们57年辛劳工作,植树、修路、维护等,给人们营造了堪称汉中后花园的休闲胜境。目前。他们正在造桥跨沟修建大型停车场、延伸景区道路等。我们完全相信:黄花河必将更加美丽!(来源《汉风》第20期)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