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陕北小山村,缘何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圣地?读了《梁家河》,我找到了答案。
1969年1月,15岁的懵懂少年习近平,和2.8万名北京知青一起被分配到延安插队,15名知青被命运之手抛到了“原始、穷困”的梁家河。在经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后,习近平学会了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个、担粮。习近平虚心地跟着农民学各种农活,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正因为如此,当大部分知青陆续以考学、当兵、顶班等方式离开梁家河时,习近平没有怨天尤人,也不消极应付;而是把每一天、每一件事都当成自己成长、进步的契机,他真正成了梁家河的一份子。
1973年,习近平与时任团县委书记陶海粟到赵家坪公社开展社教,陶海粟因为工作忙,主要的社教任务就交由习近平完成,这是习近平走上政治生涯的第一个大舞台(今天脱贫村派驻第一书记的做法即源于此)。1974年,社教结束后两个公社争抢着要习近平留下来,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白兴光说:“我们的好人才怎么能给你!”文安驿公社还是把习近平要回来了,随后,梁家河大队推选“一碗水端平”的习近平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2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习近平把自己看成是黄土地的一部分,怀揣着“要为群众做实事”的想法,撸起袖子加油干,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赞誉。看看习近平给梁家河群众带来的改变吧:没柴烧,就建沼气;没农具,就办铁业社;到40里外的文安驿公社购买日用品得耽搁一整天时间,就在村里办代销点;妇女白天劳动,晚上还得在油灯下缝缝补补,村里就办缝纫社。习近平带领社员们打淤坝、挖井、办扫盲班、建磨坊、菜园……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的行动,而不是消极的情绪。习近平的这种积极主动地融入,老老实实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积极心态值得我们点赞,更值得我们学习。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在贫瘠闭塞的梁家河,习近平何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那就是读书学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这个有定力、有志向、有毅力的好青年,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让他倒头便睡,而是同一铺炕上的知青都睡了两觉了,他依然孜孜不倦地阅读。难怪他的精神从不懈怠,原来是书籍滋养着他!感谢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身处贫瘠黄土地的青年向往着给更多人做事,而不是像流传的那个故事“放牛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牛。”在那看不到希望的年代,在中国西部最贫穷的地方,习近平用古代读书人的要求修炼着自己,“书痴”习近平心里装着一架成长的“发动机”!
当年我们村来了约50名知青,一开始吃派饭,后来村上在靠近河堤的林场边修了一排平房作为知青点。农闲时节,知青们带领村民排演文艺节目,也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听到了神曲般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知识青年成了偏僻乡村了解外部世界的一双“眼睛”,给贫瘠的乡村孩童心田播下了向往文明的种子。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如今,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早已成为历史,随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遂成为举世瞩目的伟人。很多人羡慕习近平的崇高地位和卓越的治国理政才能,谁曾想他当年作为“黑帮子弟”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和遇到的重重阻拦,他备尝艰辛,矢志不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大约就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的真实写照吧。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未卑未敢忘忧国”,作为8900万中国共产党党员中的一份子,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结在一起,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下人民幸福出力流汗,这是每一个小小的“我”可以做到的。(来源《汉风》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