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专题>汉风文化
汉中寻古——千年驿站今何在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19-01-12 14:52:02

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情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

汉中褒城驿诞生于秦汉,辉煌于隋唐,低迷于南宋,中兴于元明,清末民初则遭废弃,遗址在今汉台区龙江镇打钟寺。

据史料记载:早期的公文和军情,主要依靠人力步递,在春秋时期,人们把传递文书的机构叫做“邮”。邮距为50里,是一个成年人当天能往返的距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设置的“十里一亭”,既是乡以下的行政治安架构,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称为“邮亭”。汉高祖刘邦起事前,就是沛县泗水亭长。汉初“改邮为置”,即改步行递送为骑马快递,并规定“三十里一驿”,传递区间由50里扩大为300里。到了开放的唐代,朝廷干脆改邮驿为馆驿,以突出其迎来送往的“馆舍”功能。在盛唐时,全国有馆驿1643个,从事驿站工作的人员有2万多人。

汉中,襟巴蜀连秦川。秦岭巴山,成为横亘于我国中部的一道天然屏障。山谷狭窄,群峰峥嵘,古代仅靠几条栈道联系通行。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既是山道艰辛的真实写照。其中的褒斜道最负盛名。它南起褒谷口(龙江镇打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故名。

褒斜栈道历史悠久,夏代,褒水流域的褒国是夏王统治下的一个“诸侯”国,褒人经褒斜道进入关中,再去中原朝见夏王。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 (公元前314),秦派张仪、司马错伐蜀,大军即经此道,原来的谷道此时已开凿成能通过大部队和辎重的栈道了。褒斜道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一直是南北兵家必争和经济、文化交流必行之道,全长500里。蜀汉及西南丰富的物资通过褒斜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长安三辅地区发达的文化流传蜀汉,发展了南北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汉中褒城驿,因地处褒国旧址而得名,后因驿设城为褒城,以城定名褒城驿。当时的秦巴山地,层峦叠嶂,虎狼穿行,途中除驿站外往往百里无人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驿站的职能就显得特别重要。若穿越秦巴山地,驿站是往来官吏、驿使、行人的唯一栖身之所。

褒城驿在唐代号称“天下第一驿”。一是它位居汉中盆地,地处秦岭巴山之中,是翻越秦岭巴山,联结巴蜀与秦川的途中换乘点;二是它规模恢宏,有庭除堂庑华轩,可供官吏兵民休息;有骏马百匹,可供来往人换骑;有沼池舟船,可泛舟垂钓,抒闲情逸致;有千杆竹,万树梨,风景如画,陶冶疲惫身心。

据考证,褒城驿之设,始于褒斜道之开通。秦汉以来,无论从都城长安去汉中或经汉中入巴蜀,一般经褒斜道来往,路途遥远,必在褒城驿休整。《史记·货殖列传》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盛唐时的褒城驿“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来以去,毂交蹄 ”。驿骑及使命官员,在这里“夕得其庇,饥得其饱”,往来频繁,“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辇”。

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 820),任监察御使的诗人元稹曾七过褒城驿,留存诗作《褒城驿》:“严秦修此驿,兼涨驿前池。已种千竿竹,又栽千树梨。四年三月半,新笋牡丹时。怅望东川去,等闲题作诗。”读元稹有关褒城驿的诗可知,当时的褒城驿建筑恢宏,有苑圃、池塘、果林,花木成荫,景色秀丽。

褒斜栈道,时通时塞,时毁时建,有时,毁于水害,如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大雨道绝”;有时毁于南北割据,如东汉末年,张鲁雄据汉中,“断绝峡谷,不得复通。”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八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军中。蜀军沿褒斜向汉中退,"所过烧绝阁道"。故栈道毁于战火者,当居多数。

历史上,褒斜道也有多次整修的辑录:西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为充实京都粮食库存,发展运输,派汉中太守张邛“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东汉明帝永平六年 (公元63),汉中太守鄐君“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维修“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此次整修,运用“火焚水激”法,开通了石门隧道,开创了历史先河。三国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九月,魏将钟会平定汉中后,即命荡寇将军李苞“将中军兵、石、木工两千人”整修阁道,于同年“十二月十日竣工”。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增修栈道于七盘岭山腰,盘山而行,经鸡头关到褒城。因盘道如涉云梯,故名“连云栈”。褒斜道最后一次大规模整修,为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巡抚贾汉复所为。《贾大司马修栈道记》载:贾汉复要巡视汉南,深感此路多阻,遂发动凤翔府与汉南巡使共同“捐金募工”,于九月开工,文中还详细记载了整修的工程量。

唐晚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唐王朝气数渐尽。政衰则路衰,路衰则驿败。此时的褒城驿破败不堪,每况愈下,也是情理中事。公元880年,随唐僖宗避黄巢之乱南逃岐陇的官员中,有著名文人孙樵,他面对满目疮痍的褒城驿感慨万千,写出了千古议政名篇《书褒城驿壁》:“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茅;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其芜,堂庑其残,乌见其所谓宏丽者?”孙樵还借老农之口,说明当时的州县都破败得和褒城驿一样,隐晦指出曾经辉煌的唐王朝已进入风雨飘摇的末路困境。

宋代时,沿嘉陵江流向另辟捷径,褒斜道被废弃。秦蜀驿道经凤州、两当、徽县、青泥驿,兴州(略阳)、大安驿(宁强)入川。褒城驿风光不再,仅留守杂役管护。

元代,舍弃了宋代沿嘉陵江而下的川陕路线,改行以宝鸡“益门镇”为起点,经散关、凤州、留坝、褒城、宁强入川。位于褒谷口的褒城驿起死回生,兴盛时有驿马56匹,驿丁近百人。

明初,褒斜道成了川陕冲衢,褒城驿的重要性也为之显现,屡得朝廷拨款整修。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汉中太守崔应科奉旨对褒城驿大修,恢复盛唐胜景。

清代,入川驿路仍走褒斜道。时宝鸡至褒城间有驿11站,计有陈仓驿、东河驿、草凉驿、梁山驿、山岔驿、松林驿、留坝驿、武关驿、马道驿、青桥驿、开山驿,全程630里。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大清邮政”创办,裁汰驿站。宣统元年(公元1909)五月,褒城开办邮政代办。民国二年(公元1913),北洋政府下令撤消全国驿站,褒城驿遭废弃。

斗转星移,沧桑变化;兴衰起伏,皆为天命。历史悠久的褒城驿从此隐埋于历史。寻古褒城驿,只能在古汉台博物馆褒斜栈道的展室里,这里置有一个褒城驿站沙盘,依据唐代诗人元稹的诗作《褒城驿》,再现了盛唐时褒城驿的恢宏建筑。

 

附文:《书褒城驿壁》(唐)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缔,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几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日:'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

予既揖退老,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

①孙樵,唐晚期著名文学家,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登进士第,官至中书舍人。广明(公元880)初,黄巢入长安。樵随僖宗奔赴歧陇,授职方郎中,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樵尝删择所作,得三十五篇,为《经维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所做古文,刻意求新,自称是韩愈的四传弟子。

mo):磨擦。《论衡·明雩》:"砥石厉,欲求也。"

(yì)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鸟之形,这里指船头。

④矧(shen):况且,何况.“四大犹幻尘,衣冠矧外物。”--宋·苏轼《闻潮阳吴子野出家》(来源《汉风》第20期)

【打印此页】
上一页: 雪界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