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大人盼挣钱,娃儿盼过年。过大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隆重、最喜庆、最热闹、最有味的节日。即便是与世界接轨后的现在,洋节舶来并异军突起,它与我国春节相比,那也是小巫见大巫。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说,老年人“近事不记远事记”。年愈古稀, 儿时过大年情景常在眼前浮现, 与当今过年相比,总觉得儿时过年有趣、味浓、挥之不去, 难以忘怀。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笔者正处在童年时期。这一时段,国家不富裕,各户均贫困。人民群众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限量、凭票证供应,吃得差、穿得孬、常年累月奔于生计,成为全社会的普遍现象。儿时盼过年,无非是过年时吃得好,穿得好,耍得好。这“三好”只有过年才能遇到,谁不想,谁不盼?
先说吃得好。过年除夕那晚,每家每户吃团圆饭必不可少。那怕平常吃糠咽菜,过年也要改善一下生活。连杨白劳那种特困家庭,除夕也要买二斤面包饺子,来应付过大年。它足以说明,家庭再穷,除夕团圆饭一定要吃点好的。
童年时期,泡菜、盐菜、浆水菜是汉中的家常便菜。平常人家,每餐仅一个菜,除非来了客人,增加一两个菜来待客。除夕团圆饭就不同了,得多炒几个菜。
我家团圆饭由母亲操刀掌勺, 基本是四菜一汤。母亲配菜很有一套,当时蔬菜品种虽少,因陋就简的四菜也很有特色。四菜是两素两荤:用菠菜、豆芽、红萝卜丝制成的凉拌菜;芹菜炒豆腐干;萝卜粉条豆腐熬肉 ;蒜苗炒回锅肉。汤是用红白萝卜、藕和整块猪肉頓成的汤。猪肉煮七成熟,捞起后切成薄片,汉中人叫整煮白切,和蒜苗炒回锅肉。这年味十足丰富的菜肴,吃起来特别香。大人们苦累了一年,吃团圆饭时,还得喝两盅酒,以图喜庆,以求满足。
次说穿得好。童年时,汉中人多穿手工缝制的中式对襟上衣,白布裤腰、黑布裤腿的大腰大腿裤子。因家庭贫困,每年只有春节才能缝制一身新衣裳。那时,买布除了钞票外,还要布票。布票发的少,全家人布票凑一块,大人们宁可自己不买布做新衣,也要给孩子们做身新衣穿。说来令今人不可思忆,冬天穿的棒槌襖,既无罩衣,又无内衣。棉裤也是如此,连短内裤也没有。裤子没有皮带,买一段“鸡肠带”一勒了事。一年四季睡觉,全光着身子。能穿一件绒衣的人很少,那是有钱家庭的人享受的事,与我们这种家庭无关。“过年好,过年妙,穿新衣,戴新帽。”这是儿时盼过年能穿上新衣的实景写照。父母给我们做新衣时,总要长一些。他们说:“娃儿是长材子,来年穿上刚合适。”穿上这种加长衣裤,裤腿要挽两圈,衣服半长,类似少数民族的着装。对这种没有样式的新衣,我们也十分满足。
再说耍得好。过年时,孩子对灯笼的期盼犹甚,简单的灯笼,自己动手制作,对制做的情况留下深刻记忆。五星灯简单适用,用10根一尺多长的竹篦条,每5根捆成一个五角星,10根竹条捆成两个五角星,将两个五角星端头捆到一起,中间用5根约10公分竹条撑起来,最下一根竹条要宽一些,中间钻个孔,以利插蜡烛。五星灯间骨架完成,买一张红纸,糊在灯笼骨架上,五星灯就做好了。向上的一角捆一根线,一头捆在细竹竿上,作为提手。吃罢年夜饭,点一支过年敬神的蜡烛插在灯笼中,灯笼红光闪闪,就可以提着灯笼去看社火了。
老百姓一年忙到头,过年休闲时,正是龙灯狮子采莲船上市繁忙之时。大人们无所谓观看,小孩特别想往。吃完年夜饭,穿上新衣服,提上红灯笼,就等着看演出。老话说,锣鼓一响,脚下发痒。听到由远而近的锣鼓声,发小们就在家中坐不住了。给家中说一声,就往锣鼓喧天的地方跑。
那时社火品种多,有采莲船、跑马灯、耍鹤蚌、舞龙、舞狮……采莲船由艄公和船姑两人演出,在锣鼓声中,采船游几圈后,艄公和船姑唱起宣传时事政策的汉中渔鼓。声调入耳,政策入心。跑马灯由男女青年跨起纸糊的马型,一手撑马头,一手扬鞭,在锣鼓声中奔驰。鹤蚌演出说的是,休闲的河蚌和白鹤游走几后,河蚌张开两壳,白鹤去凿蚌肉,被河蚌夹住头,正好被渔翁撒网捕获。演绎鹤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舞龙舞狮十分热闹,在锣鼓伴奏下,场面激情,观众均报以热烈掌声,喝彩祝贺。
儿时过年吃得好,穿得好,耍得好,不能与当今时代相比。现在,并非过年过节,吃、穿、玩都超过当年过年好多倍。儿时国贫民穷,现在国强民富。人在对比中满足,知足者常乐,乐在其中,就是浅显易懂的道理。(来源《汉风》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