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褒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红颜薄命的悲剧女性。褒姒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当地至今还有褒姒铺的地名。褒姒的出生地褒国是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久远的诸侯方国,从夏初建国到春秋时期灭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一千多年历史。西周时期褒国曾经是秦岭以南最重要的诸侯国,被称为“南国领袖”。褒姒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地方。褒姒这位美丽的女性,除了她的天生丽质和历史上留下的倾国倾城、烽火戏诸侯等几个传说故事外,史书对她的记载十分有限,让人们对这位美丽神秘的女性的身世、命运感到扑朔迷离。
男人们所著的史书及民间流传的《诗经》对褒姒的记载大都是负面的,大约应了阿Q那句话:“中国的男人,本来是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这种“红颜祸水”的陈腐观念几千年来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极其深刻,像阿Q一样的下层百姓都深信不疑。
女作家宁慧平的长篇历史小说《褒姒》则打破传统历史对褒姒的评价,塑造了一位崭新的褒姒形象,其思想主旨大胆新颖、颠覆传统。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我感觉这部小说有如下特点:
一、颠覆传统评价、重塑褒姒形象
从现存有限的史料记载看,褒姒与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一样,都是美丽妖艳、荒淫奢靡、蛊惑国君、败坏社稷的祸国妖姬。《诗经》《史记·周本纪》和《国语》对褒姒有一些记载,这些记载中有一些神异、怪诞的传说成分,滤去这些荒诞的传说成分,褒姒的事迹逐渐清晰。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能,重用奸佞,导致国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税赋沉重,加之遭遇地震、旱灾,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周幽王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四处寻求美女。得到褒国献的一美女褒姒,无比宠爱。弃原王后申后如敝履。与褒姒缠绵悱恻,生一子名曰伯服,幽王视之伯服如掌上明珠,疼爱无比。幽王不听大臣劝阻,废掉申后,册立褒姒为王后,并废太子宜臼为庶人,立伯服为太子。太子宜臼被废后害怕遭到加害,逃到他的外公申侯处。荒唐的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入侵,国破家亡,自己身首异处,褒姒也被掳犬戎。《诗经》中有一些诗以周幽王灭国、平王东迁之史实为题作诗讽喻西周末年的社会现实。《诗经·大雅·瞻卬》一诗是周人讽刺周幽王宠幸褒姒、疏远远贤良、导致国运衰落、民生凋敝的一首诗。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有才干的男子能成全国家,有才能的女子毁灭国家。那个有才的女人啊,就像凶恶的枭和令人讨厌的猫头鹰。她恶毒的长舌,是产生邪恶的根源。国家的乱象并非从天而降,来自于这个恶毒的女人。并没有人教导周幽王施行暴政,只是因为他身边有了这个近侍奉的女人。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一诗中,诗人指名道姓地抨击了权臣皇父、樊氏等人与王后褒姒相互勾结,祸乱朝纲,戕害百姓的种种丑行。在《诗经·小雅·正月》中,诗人描述西周末年天下混乱的政治局面,奸佞小人当道,正直之人忧心忡忡,普通百姓无衣无食、无以生存的状况。诗中悲伤地哀叹道:“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史记·周本纪》《国语》和《诗经》对褒姒的记载和描述是后人对褒姒评价的依据。把国家的灭亡的罪责归咎到一个女人身上是很不公正的,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女祸思想的表现。
宁慧平的长篇小说《褒姒》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褒姒形象。将其塑造成了一个美丽、单纯、善良、温婉的正面形象。《史记·周本纪》对褒姒出生的记载充满了神秘荒诞的色彩,说她是周幽王后宫一个未成年宫女遭遇夏朝遗留下来的龙漦(涎水)所幻化的玄鼋(蜥蜴)后怀孕所生的妖女,后流落的褒国,长大成人后被褒国国君贡献给周幽王。而宁慧平小说中的褒姒则是殷纣王之庶兄微子启的后裔,其父流落褒国后改为姒姓,以耕猎为生,成为普通百姓家的寻常女子。宁慧平对《史记》中关于龙漦的记载的处理也非常巧妙,用周幽王后宫中王后的侍女何茹的谣言来解决,说这是何茹编造的一个谎言,是王后申后打击褒姒的手段之一。《史记》中的记载原本就是荒诞不经的,是根据传说记载的,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没有一点可能性。作者重新的构思的关于褒姒的出生反而更具真实性、更有说服力。
传统史家认为褒姒入周幽王后宫后一色相诱惑周幽王宫湦。而在宁慧平笔下,褒姒是位单纯善良,心底无私的女性,无意与申后及周幽王其他嫔妃争宠,她更没有野心让自己的儿子伯服当太子自己掌握国家权力。而小说中的褒姒并非以色取悦于宫湦,而是凭着她善良的心地、谦和的性情、宽容的胸襟、得体的举止赢得了宫湦的青睐。小说中的褒姒与刁蛮、专横、贪婪、阴险的申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深入人心的“一笑倾人国”“烽火戏诸侯”历史典故,宁慧平也作了重新诠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并非是为了讨好褒姒,而是尹球、虢石父给周幽王出的主意,是为了试探诸侯的忠心。小说对褒姒命运结局的设计也是十分新奇和大胆的。夫死子丧的褒姒从山林中走出,最终回归山林。
宁慧平为了小说主旨的需要,为了重塑褒姒形象的需要,对历史上以昏庸无道、荒淫误国著称的周幽王宫湦这一形象也进行了大胆的翻案,颠覆了历史对周幽王的传统评价。宁慧平笔下的周幽王是位临危受命、亲力亲为、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上任之初,便遇到了国家严重的旱灾,他领导朝野,共同抗旱,战胜灾难。宁慧平在小说十四章中是这样描写周幽王的:“自临危登基后,幽王励精图治,事必躬亲,犹如一架不知疲倦的水车,昼夜都在哗啦啦急转。”第三十三章中描写了镐京爆发瘟疫,周幽王心系民生,为扑灭瘟疫都城殚精竭虑。周幽王不仅是位有作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位英俊、儒雅、有学问、有情义、有担当的真男人。小说第二十三章中描写周幽王论琴,写出了周幽王的鉴识与才华。甚至周幽王的死,都给人以大义凛然、慷慨悲壮之感。
小说还对其他人物的历史进行了新的演绎细,致地描写了西周王朝内部除了宫廷争斗外和朝臣之间的斗争。如虢石父、尹球、祭公与申侯、郑伯、皇父孔圣的矛盾斗争。周幽王直叹虢石父不愧贤臣卿士。颠覆了传统史书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结论。将申后、太子宜臼塑造成了反派形象。写申后是个工于心计、阴险邪恶、心狠手毒的女性,为与褒姒争宠,不惜采用各种下三烂的手段。而太子宜臼则是个心胸狭隘、专横跋扈的人。他用巫蛊陷害周幽王、褒姒、伯服,显示了他的人格的低下和品性的卑劣。宁慧平对这些历史人物的重塑都是为服务小说主旨的需要。
宁慧平的《褒姒》对西戎的历史叙述比较客观,并没有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将西戎描写成对周王朝袭扰不断的落后野蛮民族,说他们是“夏桀的后裔,是最古老的游牧民族”。西戎与周王朝的关系有较为大胆的假设和新的历史观。宁慧平的小说中表现出这样的观点,西戎与周王朝的关系的恶化与周人对西戎的掠夺杀伐有关,这与传统史家的看法并不一致。
二、形象柔美丰满、命运凄惨多舛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三个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一部小说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它的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小说往往能塑造出感人至深、流传不朽的艺术形象。宁慧平的这部《褒姒》所塑造的褒姒这一形象从历史的角度看或许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然而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看,又是一个比较真实、生动、感人、血肉丰满、性格复杂、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作者尽可能将这一形象放在西周末年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塑造。
宁慧平笔下的褒姒幼年生活在秦岭南麓的褒国乡村,有一个温暖、温馨的小家和疼爱自己的父母。少年时父母双亡,后被褒国国君的长公子洪德收养,进入褒府。成长于普通百姓家的褒姒单纯、幼稚、心地善良,她总是以自己透明、澄澈眼光看待世界,她总是以美好、善良的愿望对待世人。即使是别人有意无意地伤害她,她也总是宽厚地谅解伤害她的人。如褒姒初入褒府,还未更名褒姒的婉婧是个未黯世事的少女,她与人为善,用自己的宽容、善良对待每个人。对张葶无端的嫉妒陷害,对谢枝刁钻刻薄的暗算,对郑玉红嫁祸于己都能大度宽容、不计前嫌。
小说中写道,褒国常常通过向周王朝中央贡献美女来巩固自己国家在周王室的地位,保障自己国家的安全。在褒姒之前就向周幽王贡献了美女葶香,只是葶香很快失宠,使褒国感到情势危机,又将褒姒送给周幽王。褒姒是个天资聪颖、喜爱学习女子,她有着与其他女孩不同的兴趣爱好,对音乐艺术有着天生的悟性。从接触到褒国的另一公主葶香开始,她就迷恋上了音乐和书画艺术。尽管褒府收养她有着政治上的目的,加之她的天生丽质,有基础将她培养成色艺俱佳的绝代佳丽。褒姒之所以能从一个下层打杂的烧火丫头改变身份成为褒国公主,因为她倾国倾城的美貌、因为她温婉柔和的性格、因为她智慧聪颖的悟性、因为她知遇感恩的忠诚。小说一系列情节设计是比较合理的。
小说塑造了真善美的褒姒,她是一位从内到外都显示出了真、善、美品格的女性。真,表现在她身上的是对人的真诚宽容、对事的专注认真、性情的率直天真;善是表现在她身上的是对人的宽容、友善、体贴、关爱;美表现在她身上的是她的貌若天仙的容颜、纯净美好的心灵、优雅端庄的气质、高洁雅致的情趣。
小说也写出了褒姒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她从一个单纯、善良的贫民女子进入褒府,见识了王公贵族、达官显宦家庭的妻妾之间的争风吃醋,奴仆之间的勾心斗角,使她对人世间的险恶有了一定的认识。她虽无意卷入周王室宫廷之争,她也无意独占周幽王之恩宠,并没有期望周幽王:“三千宠爱在一身。”正是她的宁静、纯真、善良、贤德的品格赢得了周幽王的青睐,成为周幽王新的王后。也正是她的上位引发了周王朝宫廷和朝中的恶斗,激化了周王室与外戚申国的矛盾。这也是她自己和她的母国褒国始料不及的。虢石父等人及褒国国君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利益,利用褒姒作政治筹码,她又被动地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成为矛盾的焦点。褒姒是个悲剧人物,她从来没有因私怨报复过一个人,更没有主动地伤害任何人。但因为她的美却招致许多明枪暗箭,无端地成为恶人们伤害的靶子。
宁慧平笔下的褒姒是个令人惋惜、同情的悲剧形象,似乎人间的一切不幸都让这位纤弱、柔美的女子承受了,少年时期缺失双亲、青年时期失去爱情、成年后丧夫失子。小说中褒姒的命运结局也是个悲剧结局,虽然葶香李代桃僵被戎人误以为褒姒掳掠到西戎,代替褒姒承受亡国之王后做戎人妻妾的屈辱,但她也遭遇了人生最悲痛的伤害,宠爱她的周幽王战死沙场还留下荒淫误国的恶名,幼小无辜的儿子伯服卷入夺嫡之战死于非命,她自己也迫不得已,亡命山野,终老林泉,沉寂于乱世苍莽的秦岭深处。褒姒从山林中走出,夫死子丧后又回归山林,这是宁慧平为褒姒设计的比较完美的人生结局。也显现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三、结构严谨规整、语言典雅流畅
这部小说以褒姒的活动为叙述的主要线索,情节结构主要以褒姒的活动及性格发展而展开,展示了褒姒波澜起伏的人生轨迹和悲伤多舛的曲折命运。整部小说内容丰富,结构严整,线索分明。小说的上、中、下三篇的安排结构严谨合理、内容均称充实。
这部小说共53章,分为上中下三篇,三篇的比重大致均衡。第1——16章为上篇,叙述褒姒的身世、她的童年生活及她在褒府中生活、成长的过程。此时的褒姒未黯世事,虽经历了丧失双亲之痛和褒府中某些小人的嫉妒陷害,但总体还算顺利。此时的褒姒单纯无瑕、活波可爱。小说的上篇可以说是对作品主人公褒姒后来性格的发展、人生的轨迹、命运的结局的叙述所作的铺垫。
小说第17——33章为中篇,叙述了褒姒进入周幽王后宫后所经历的宫廷内斗及她所遭受的种种暗算。此时的褒姒虽无意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但她的对手已经将她视为敌手,必欲除之而后快。此时的褒姒表现出宽容、大度、慈爱善良的品格。小说的中篇对褒姒性格的充分描写也预示了在波诡云谲、步步陷阱的宫廷生活中褒姒这样纯真、善良女性必然的悲剧命运结局。
小说第34——53章为下篇,叙述了西周王朝的宫廷内斗、朝野斗争、与西戎的军事冲突,交代了西周王朝的败亡,周幽王宫湦的死亡与褒姒隐居山林的命运结局。这体现了作者宁慧平美好、善良的愿望,她不愿按史书的记载让美丽的褒姒落入野蛮落后、不知礼仪犬戎人之手,设计了褒姒在西周灭亡、平王东迁之后归隐山林的命运结局,这是作者一种善意、理想的主观安排,即对历史上褒姒形象、命运的颠覆,也能让广大读者所接受。
宁慧平是一位非常刻苦的作家,她在这部小说写作前已从事文学创作多年,阅读面较广,有较深厚的文学素养,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强,她的这部《褒姒》叙述语言简洁流畅、人物语言典雅柔美、描写语言生动传神。如小说的第十六章中对及笄之礼的描写语言既典雅生动、又明了精炼。许多章节的描写诗意颇浓,如第三章中对褒国四月春光和洪德、褒姒出场的描写颇为生动细腻,让读者感觉到似乎在阅读美妙的抒情诗,“朦胧中看到有一个身穿白衣的窈窕少女,在开满洁白花朵的木兰树下蹁跹起舞,她曲臂回旋,衣随风起,步步生莲,赤足轻点,清脆的铃音有节奏地响起,声声悠然,婉转清扬,娇弱身躯柔若无骨,旋转,跳跃,飞扬,落下,风华潋滟。”如第十二章中描写宫湦秘密潜入褒国时见到褒姒的情形,诗意画境中的褒姒美艳绝伦。
四、历史背景广阔、史料准备充分
宁慧平在这部小说创作过程中多次与我交流看法,询问有关历史问题。我曾对她的这部作品的思想主旨、结构布局、人物塑造及历史问题谈过自己的一些意见。我既细致地阅读了宁慧平这部小说的初稿,并做了许多史料方面的订正,我对这部书的初稿提出的修改意见有数百处。作品正式出版后,我又认真地阅读并作了笔记。从初稿与成书的对比中由衷地感到慧平创作的艰辛。周幽王时期距我们今天较为遥远,其那个时代的史料也较为匮乏,散见于《尚书》《左传》《国语》《诗经》《史记》等古籍中,且众说纷纭、迷雾重重。宁慧平在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花大力气阅读了大量史料,精心地加以分析,做足了案头准备工作,所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小说才能在读者面前展现出2700多年前西周王朝的历史面貌。较为真实、准确地展现了西周那个遥远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背景。
小说第十九章关于周朝镐京三川地震的记载是比较符合历史原貌的。《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记叙了周幽王时期的一些自然灾害与王朝的政治乱象。诗中记载: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辰时,发生日食,“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这是一种不祥之兆。诗中还写了“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大地震。《诗经》对地震的描述真实、形象、直观。这次关中大地震《国语》也有记载:周幽王西周“三川(指发源于岐山的渭河、泾河)皆震。”这一年还发生了大旱灾,《国语》中说:这一年“三川竭”。这些自然灾害使周朝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再加上人祸,使百姓的日子雪上加霜。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一诗中诗人抨击了指名道姓地抨击了权臣皇父、樊氏等人与王后褒姒相互勾结,祸乱朝纲,戕害百姓的种种丑行。或许我们觉得宁慧平的描写不符合历史的记载,其实作者对这段历史史料是进行了认真的梳理的,她是为了塑造宫湦的正面形象,将这些史料作为背景材料,描写宫湦塑造成灾难来临之际临危不乱、指挥有方英明君主。对历史作了较为合理的假设。
周朝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中礼乐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周人是最重礼仪的,从《礼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宁慧平对西周的礼乐制度也做了充分的研究,所以她的这部小说能从细微之处展现当时的生活面貌。如小说的第十六章中对及笄之礼叙述详尽周全、细致生动,让读者身临其境地看到了褒姒及笄之礼的场景。
小说中还较为详细的介绍了西周末年的申国的历史。申国虽在西周时期是个重要的诸侯国,但春秋时期已经没落,我国史书基本上成书于春秋以后,所以史书对申国的历史记载的比较简略,而这部小说的第十七章中通过虢石父之口对申国历史的介绍就比较翔实、准确。
在中国历史上从《诗经》《左传》《国语》到《史记》《汉书》《后汉书》及后代史书,总是把周边民族写成野蛮、落后、血腥、嗜杀的野蛮人,这种偏见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宁慧平在这部小说中对西周与犬戎的关系的描述抛弃了历史上的偏见,叙述比较客观,并没有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坚持原有的历史观点。这部小说对犬戎历史的并没有把西戎部落写成野蛮、落后、的野蛮民族,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生存疆域,他们原本有着自己和平、安宁的生活,如小说的第三十六章所描写的西戎人的生活是十分和谐宁静的。但由于周朝的诸侯国对他们的不断侵扰,特别是申国军队假扮周朝军队对他们的偷袭、杀戮,使这个周朝西部边陲的民族为复仇成了周朝的宿敌。宁慧平这样的描写有一定的合理性。
小说还写了周朝内部除了宫廷内嫔妃间的争斗外,还有朝臣之间的斗争。虢石父、尹球、祭公与申侯、郑伯、皇父孔圣的矛盾斗争。朝廷与诸侯之间的斗争,周天子与申侯的斗争、与褒国的矛盾等等。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到比较真实。
五、良玉仍须磨砺、精品更应求精
尽管宁慧平这部小说展现了2700多年前的西周末期历史风云,塑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的褒姒形象,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社会上较为广泛的认可,但毋庸讳言,这部小说并不是完美的艺术精品,还存在一些缺陷。我觉得对于文学批评者来说,最负责任的态度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针对文本本身作出中肯的评价与判断,既不无原则地胡乱吹捧,也不负责任地一概否定,指出文学作品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让作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这样才能使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少走弯路。
宁慧平的《褒姒》在创作前就先入为主,先为作品定下了基调,构思前已经有对褒姒的基本判断与评价,以褒姒娘家人的情感写褒姒,所以作品所塑造的褒姒距历史记载的褒姒有较大的差距,而是一个新的文学形象褒姒。宁慧平在塑造褒姒这一形象时倾注自己的情感因素太多,对史实顾及不够。历史小说是否应该这样写,我以为值得商榷。即使为褒姒翻案,是否有必要为几千年来已经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周幽王翻案?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怎样把握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之间的度,我觉得还值得思考。近年来的许多历史小说创作中为找噱头,适应某些读者低俗的口味,增加太多的戏说成份,使读者在所谓的历史小说中读不到历史,我以为这种倾向是不可取的。
我在阅读这部作品时还看到小说中还存在许多知识硬伤,可待打磨之处还有很多。比如小说第六章是这样描写洪德射猎,“他们身跨高头骏马……放马奔驰在秦岭的丛林山间。”作者这样的描写是对中国历史常识的缺乏,中原人骑马是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的事。西周时期中原人还不会骑马。小说的第十章中对原名叫婉婧的褒姒有这样一段介绍:“秦显暗中寻找多时,得知婉婧属龙尤且命格含金,伺机在花园偶碰婉婧,相托其能陪同前往天台山,婉婧痛快答应。” 这里出现了十二生肖之说,我们知道十二生肖之说源于秦汉时期或东汉时期,褒姒的时代还没出现,也没人属龙。在小说第十一章中写洪德培养褒姒时有这样一个细节,培养褒姒“对琴、棋、曲、舞的技艺。着专人教她拨阮调筝;轻歌曼舞……”阮这种乐器是晋代阮咸发明,故称阮,褒姒时代还不存在。小说的第三十三章中提到一种蜂蜜“开瓮香满城”时褒姒说道:“王上,这粥里加的蜂蜜‘开瓮香满城’是西蜀道人杨士昌,在‘猿酒’的启发下试酿成功的。王上可记得?”中国道教产生在东汉后期,道人的称法应是道教产生后的事。第三十八章中叙述伯服的病情时居然出现了“两个多星期”的说法。第四十一章中写道:“周幽王直接下了诏书,立王子伯服为丰王,并诏告天下,命八方诸侯来贺。”西周并没有封王子为王的例子。宁慧平这样的描写于史不符。到了春秋时期才有楚武王僭越称王。小说第四十七章中有一段文字描写褒姒看到周朝军队与西戎军队对峙中洪德在军阵中的心理活动,“她的心底似被人擂着战鼓,数年来的焦虑不安的心便如一卷澄心堂纸软软舒展开,被饱蘸了色彩的笔触一朵朵画上莲香盈然……”尽管这一段描写非常优美、生动,但作者在诗意的描写中忽略了历史的真实,纸与笔墨都是后代的产物,褒姒时代并没出现。
小说中诸如此类的穿越历史的知识性硬伤还有很多,这些硬伤既有作者的笔误,也有作者人文科学素养局限的原因。此类错误在我们很多写历史题材的作家身上都出现过。我希望慧平在这部小说再版或改变成其他文学样式时能改正这些错误,进一步提高作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