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卷首语】且听风吟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18-02-28 17:04:35
风的吟唱,是大自然最朴素的天籁之音。
记忆里那些20 多年前的乡村或是小镇,那些聚族而居的村口,或是小镇上机关、学校、单位的院落,都会有风声乍起、且歌且唱的风吟之声。
夕阳依山之时,浅浅的山坡上,三五个放牛的娃儿,一面看着黑的、黄的、白的、花的牛儿向一起集结,一面把鞭梢挥舞在顺坡而下的山风里;远处的牛儿汇聚拢还需一段时间,他便选一块光溜溜的平石,把背脊贴在温热又微凉的石纹上,约略地迷了眼,静听过耳山风的吟唱,仔细琢磨自家牛儿归来的蹄声,少年的心怀被渲染的那般平静,那般慰贴。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清明渐逝、谷雨将近之时,一丝一丝的柳条逗弄得溪河里的绿水涨得满满的,肥厚滑腻又澄澈见底,一阵煦暖的和风,轻轻滑过水面,邀请来那些杏花骨朵、桃花瓣儿、以及松花粉末,飘飏在油油的镜面上。三三两两的村妇、细妹挽了柳筐,或是挑了竹篓,来到桃花溪边,浆洗捣衣,轻快的捣衣声,和着风的韵律,吹
散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久远久远的意境……
深秋的午后,金黄的稻浪,细波一层一层铺展开来。羊肠小路连接的几个山洼里,壮实的汉子们,扛起了拌桶(收打稻谷的器具),或是用架子车拖拽一台打谷机,领着妇孺,去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田,摆开了阵势。金秋的风,如丝绸般滑润,在每个农人的耳际驻留,嘭——嗵,嘭——嗵,嘭——嗵、嗵的稻把捶打拌桶的声音和嗡呜——嗡呜——的打谷机声,混合着“荷花送香气,竹露滴轻响”的醉人意趣,一起汇成了丰收田野里的交响乐。
这情景啊,这风儿啊,是如此的恬静自然,这是纤尘不染的大地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农忙抢收之际,在每个村口的高坎上,或是显眼的崖畔边,总会接连不断的传来老妇少媳各自独特的呼唤自家男人和儿女回家吃饭的声音,那声音被山风驾驭着,又被另一波河风衔接着,转转折折地,传到了他们的耳鼓里。身后的炊烟也袅袅娜娜的顺着缠满丝瓜、葫芦藤的香椿树飘荡,把香味儿撒遍村庄的上空。
到了闲暇之时,周末的机关小院,空寂又雅致。驻留的值班人,或是几家常住户,饭后茶余,男人们摆一棋摊,马七炮六地捉对厮杀,或大刀剜心直捣黄龙,或丢车保帅反戈一击;女人伙凑在一起,相互讨教花色毛衣的织法,或是家常小菜的花样,也间杂称颂他的老公上进,另一家的孩子听话,叽叽喳喳一台戏,老没有个完结;几个高高低低的碎娃仔,或趴在低矮的乒乓球台上习字,或游戏娱乐,此情此景,其乐也融融。傍晚的微风,穿堂过户,来到有人活动的地方,东瞅西望,给人一种“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宋一味凉”的惬意。
再到暮色苍茫,月明星稀的傍晚。看那一对教师哥俩,周末刚补完课,恰好又遇中秋佳节。哪一餐晚饭啊,吃得真是情浓意溢,痴醉无我。搬过来窗户下放置学生作业的条桌,端几方矮凳,就了一瓶酒、二只杯、三双筷子(一个幼儿不会使筷子)、四只碗、五个小碟、六块月饼。扶了眼镜,整理衣袖,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美啖!酒浆嗞嗞地喝,酒下去了,情上来了;月饼有了缺角,圆月探过来脸庞。最美是院角那丛翠竹,窈窕淑女般在秋风里曼妙着身姿,竹枝叶梢不断剪裁着月亮的轮廓,你来一句“竹摇银盘落”,他纠正说“月扶轻簧摆”。不知不觉,瓶底圆圆的如月亮一样凸起,话语也似竹叶的絮语。秋虫息止了弹唱,风儿也放慢了脚步,静待他们坐等月落。
这意趣啊,这风儿啊,是如此的静谧安详,这是情深意厚的大地与文化情怀的绝妙结合。
汉风吹过,那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文化两千多年的蕴藉涤荡;《汉风》拂过,这是天汉大地上新时代人文精神和文化情怀的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