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尚书?禹贡》记载:上古时候大禹治水成功以后,把天下分为九州,梁州属其一,大致在川、陕、甘交界一带。现在南郑县和勉县接壤的地方有一座梁山,梁山之名应该和梁州有关。随着朝代的更替,梁州也先后有了汉中、南郑的称谓。说到梁州,不能不想起陆游的一首《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最多诗篇的诗人(九千余首)。公元1172年,陆游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为幕僚,他从夔州(重庆奉节)赴西北重镇南郑(当时的汉中是宋金两国交战的前线)军中任职,度过了短短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在这短短的二百多天时间里面,他写下了一百多篇诗词,辑录为《山南杂咏》,但后来不慎落水遗失,今天能够看到的,是一首他初到南郑,在各地视察后返回途中所作《归次汉中境上》:
云栈屏山阅山游,马蹄初喜踏梁州。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这首诗里面一喜一忧,反映出陆游刚刚到任南郑的两种心情:他喜的是能够驰骋疆场,为国效命;忧的是眼前美好的河山遭受金国掳掠,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收复,这不光是陆游的心病,更是整个南宋的耻辱!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自甘屈辱,朝中主和派占据了上风,他们以向金国岁贡来求得边境的安宁(自1126年靖康之耻后,宋朝连年向金国纳贡),后来主战的王炎被朝廷罢黜,其幕府被撒散,陆游也被迫离职。岁月蹉跎,光阴荏苒,抱国无门的陆游对于在南郑的峥嵘岁月却始终不能释怀,在他笔下,“梁州”的往事变得越来越生动和明晰,因为那里曾经有着陆游的光荣和梦想。陆游在后来的诗作《十月二十六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此诗,时且五鼓矣》中记忆了他一次打虎的经历:
孤云两角不可行,望云九井不可渡。嶓冢之山高插天,汉水滔滔日东去。高皇试剑石为分,草没苔封犹故处。将坛坡陀过千载,中野疑有神物护。我时在幕府,来往无晨暮。夜宿沔阳驿,朝饭长木舖。雪中痛饮百榼空,蹴踏山林伐狐兔。耽耽北山虎,食人不知数。孤儿寡妇雠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国家未发度辽师,落魄人间傍行路。对花把酒学酝藉,空辱诸公诵诗句。即今衰病卧在床,振臂犹思傋征戍。南人孰谓不知兵?昔者亡秦楚三户!
从袖子一挽、吼裂苍崖的气势可以看出,陆游当年打虎时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再从三十余秦人闻听虎啸面色发青和自己奋戈直前进行对比,以及“楚虽三户能亡秦”的典故,隐喻出南人不惧北人、南宋战胜金国的信心!
1179年,陆游在福建建安就任,这里虽然远离战事,表面上看起来一派安宁祥和,可是他心里依然怀着驰骋沙场、收复失地的雄心,以及对力擒猛虎一事的追忆,请看他的《忆山南》:
貂裘宝马梁州日,盘槊横戈一世雄。怒虎吼山争雪刃,惊鸿出塞避雕弓。
朝陪策画清油里,暮醉笙歌锦幄中。老去据鞍犹矍铄,君王何日伐辽东?
盘槊横戈、雪刃怒虎、惊鸿出塞、老犹矍铄、征伐辽东……这些词句让人读起来便顿觉血脉膨胀!然而抱负成空,面对诸多不得志,诗人只能以“暮醉笙歌”来排遣心中的愤懑!陆游的这种情节,代表了当时南宋绝大部分有志之士的爱国情怀,即便身处遥远的南国,夜晚在波光粼粼的湖面泛舟,也没有心思欣赏夜色中十里澄波、残月清霜、枫叶菱歌的美景,他依旧怀念的是在梁州驰骋疆场的岁月,这是何等的反差,再看他的一首《冬夜泛舟有怀山南戎幕》:
钓船东去掠新塘,船迮篷低露篛香。十里澄波明白石,五更残月伴清霜。
飘飘枫叶无时下,嫋嫋菱歌尽意长。谁信梁州当日事,铁衣寒枕绿沉枪。
公元1189年,陆游又一次遭到罢斥,他回到山阴故乡成为一介平民。1210年,最后直到弥留之际,陆游期待收复失地的梦想依旧没能实现,他满怀惆怅地留下绝笔《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见九州同,故梦回梁州!古人常常用“沧州”来代称放逐之地,难怪陆游有了“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感慨!(汉台区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