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农历腊月,农家开始作欢度春节的准备。家庭经济好一点的都杀猪宰羊,腌制腊肉。部分馈赠亲友,部分自食。房舍及衣服被褥等都要打扫、洗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一般家庭,都为子女置办新衣新帽新鞋,以示喜庆。
春节的前一天,贴春联年画。内容各别,有行业联、家联。民国时期,门画贴钟馗驱鬼、秦琼、敬德画像等。解放后门画内容多是工农兵人物、庆丰收或拥军爱民等。80年代以后,传说中人物、史书或文学作品中人物,又成为门画的主要内容。夜幕初降,有的家庭开始烧根纸,敬祖先,满堂灯火通明,家人团聚,吃团圆饭。这一晚家中的人都要洗脚,意一年吃饭能赶上趟。父母给儿女准备好新衣服新帽,次日一早便可换服。是夜,有久坐守岁习惯,意能免去一年的过错,有的长辈向儿女传授处世经验、生活、劳动经验。
正月初一凌晨,燃放鞭炮。早饭多食元宵,含有一年伊始,诸事圆满。这一天一般不出门,认为会踏断地脉;不持帚扫地,认为会扫断地气;不挑水,认为会撞破水中天,招来四季阴晦;不捻弄针线,认为会招致一年手疼。还忌讳不吉利的话,免伤一年的喜气,坏一年的财气。初二这天要分别给姑、舅、姨、娘各家拜年,谓“拜新年”。春节期间,近亲客人有小孩要给压岁钱。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从初五开始,晚上有用竹片作的“竹马灯”以娱乐的习俗。用此“竹马灯”数十,夜晚演出时布成一个圆形围场,内供演出者表演。演出扮相及剧目和一般舞台戏无异。但只有做、打而无念、唱,可谓之“哑巴戏”。“竹马灯”活动至二月二,几乎夜夜不断,多在家院及公众集会场所进行。正月间尚有舞狮子、彩船、龙灯、踩高跷、社火等。社火尚有低、高,低台只一层,高台则二、三至四、五层不等。内容多是中国古典戏曲人物。农村还有荡秋活动。
除民间活动外,机关单位也多在春节期间举行团拜活动,辞旧迎新,倡导简朴。文化、体育单位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民间文艺演出活动等。
2.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张灯结彩,歌管酒筵、龙灯莲船、竹马狮子,城乡都有。春节庆祝活动,到此进入高潮,也基本结束。
3.中和节:农历二月二。人们炒玉米花及豆类食品,以乞龙睁眼抬头,带来好运。老年妇女边炒边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盼望农业丰收。是日农家多以簸箕盛草木灰烬,拍撒房前屋后一圈,俗称:“打灰簸箕”,边打边语:“二月二,灰簸箕,虫虫蚂蚁隔过去。”谓此可消灾祛病,避免虫害。
4.清明节:祭祀亡人之节。主要是上坟、扫墓。上坟又有新坟和老坟之别,上新坟在“惊蛰”之前,上老坟多在“春分”与“清明”之间,至迟不过清明节。旧时上坟扫墓,常备酒席,由宗族举办。祭主多的可设丰盛筵席,全族男女老幼在坟地而坐,先祭祖先之墓,叩头祭酒完毕,围地野餐。祭业少的,同族每户出席一人,在墓前献供、烧纸、放鞭炮,在青冢上压纸或在坟头荆、柏树枝上挂上纸绺,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如没有子嗣,本族中子弟可按辈数承继后裔。若抱养外姓子,不得进祠堂祭祀和上坟扫墓。上坟按辈份高低,由高而低,一代一代培土修坟,整饰墓碑。也有此日为先祖立碑的。五服(五代)以内的叫私坟,出五服的叫官坟。上私坟者,可请回出嫁女子,并邀请女婿参加。
解放后,学校师生、机关干部为历史名人和革命先烈扫墓并敬献花圈。
5.端阳节:又称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清早从野外采回鲜活的蒲、艾,剪碎一部分淘净,和鸡蛋、大蒜放进锅里蒸煮,并温一壶黄酒。早饭前全家食毕鸡蛋、蒜头后,冲雄黄酒喝。再将碗底沉淀的雄黄汁,涂抹耳孔、鼻孔,以防飞虫侵入。悬挂蒲艾。用青艾扎成老虎形状,同蒲剑(葛蒲叶子象剑)悬挂在门楣之上,可以驱妖除邪,合家安泰。剪红纸娃娃,在水缸周围贴上红纸剪下的娃娃(家里有几个人就剪几个),象征“火神爷”,谓之“水火相济”,可免除火灾。同时在插筷子的竹编小篓里插红石榴花,谓全家人不生眼疾。
拴百索。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线合成,拴在7岁以下孩子的脖颈和手脚两腕,叫“拴百索”,表示能使儿童长命百岁。
戴香包、看龙船。香包种类很多,老人戴“烟袋”、“八卦”,儿童戴“金瓜”、“葫芦”、“童子坐莲”,青年戴“船舱借伞”、“学士游湖”、“花亭相会”等等。下午汉江边进行龙舟竞渡,比赛香包,不论生熟人,看上谁的香包好,可以乘其不备揪抢而跑,主人不追索,抢包习俗今已消失。
吃粽子和油糕即端午送节,礼物为大肉一方,粽子10个以上,白糖、糕点各一斤。现未婚婿向未婚妻送节,除食物外,还送夏季的衣物等。
6.天贶节:农历六月六日,此日太阳光照射时间长,相传此日晒及百谷,不为虫蠹蚀。此习今仍存。部分地方,还有炒食麦面茶和给儿童戴“麦索”的习惯。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城乡亲友互赠果品,互送月饼。当晚,家人团坐,饮茶食果,赏月拜月,有的家还供奉食品,以乞吉祥。
8.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农家有庆丰收吃糍粑的习惯。城里人则有登高望远之习。今有举办菊花展览,吟诗作画来纪念重阳的。
9.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早晨,有大肉、蔬菜、瓜果、豆类混掺做粥吃之俗,并将果树砍些小口,以粥浇之,谓此可使来年果子丰收。
10.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过去,各家用灶糖、灶饼、雄鸡、香蜡祀灶神,祝其:“上天言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