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
本市人民衣着,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而变化。清代多以家织土布,着白、蓝、黑色布衣。豪富人家,则用丝绸作衣料。辛亥革命后,款式新颖的旗袍、高跟皮鞋开始出现,少数富有人家和官绅家眷开始化妆。阴丹士林布(机器纺织)在城区出现。衣着款式有较大的改进。“五四”运动前后,青年学生穿长衫围围巾。官宦人家,一般为长袍短褂、平低领,衣面无袋。裤子多为大腰裤,裤脚面宽大,裤裆大而深,如袋。农民冬穿长衫,夏穿短衣。解放后,城乡人民都穿短衫,蓝、灰、黑色居多。“文化大革命”期间,流行军干服、军服,男女皆穿,色调单一,样式一致。其它服饰也以深色为主。70年代后期,化纤针织布料出现,成为主要衣料,棉布主要用于被里、床单一类。80年代,毛呢面料、毛涤华呢等高档衣料开始在城区兴起。各种人造革服装,裘皮服装也越来越多。男式服装式样增多,以中山装、红卫服、西服、茄克衫,冬季防寒服较为普遍。女装则色彩鲜艳,式样新颖。城乡青壮年穿着水平趋于一致。
民国初,晴天多着布鞋,雨天出门则着草鞋或木履。30年代开始有胶鞋。雨具有油纸伞,乡人普遍戴雨帽或披蓑衣。解放后,穿布鞋和胶鞋普遍。70年代末期,皮鞋在城市广为流行,农村青年中穿皮鞋的逐年增多。夏有塑料凉鞋、合成革凉鞋、皮凉鞋,冬季还有皮棉鞋、毛毡棉鞋,式样各异。
80年代,化妆兴起,姑娘和年轻妇女中,搽脂粉、描眉涂唇等,城市较多,乡村较少。
汉中人最早无戴帽习惯。三国时以青白布帕裹头。言为诸葛亮戴孝。此习蔓延时间长。民国6年(1917),知县阮贞豫行禁,大大减少。随后一段时间,妇女改用黑丝帕裹头或用巾搭头,以视美观。戴帽始有瓜皮帽、一把抓帽(针织而成,伞状,下如半圆,顶收结在一起,成疙瘩状)。30年代,知识分子开始戴大礼帽,农村有戴烫头帽(帽外表八边形),学生帽普遍流行。解放后,头帕绝迹,戴沿帽普遍,青年人草绿色,壮年人藏青色,老年人黑色为多,为卡叽布缝制,或呢料制作的。70年代末,流行戴鸭舌帽,面料多种,色泽由浅至深。年轻姑娘,多有戴色彩鲜艳、造型美观的针织帽子。老年妇女戴筒状折沿沟花帽。80年代末,冬季围各种围巾者较多。
二、食
本市人民讲究饮食。清《陕西通志》载:“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在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广大贫苦农民是糠菜半年粮,有些城市居民吃了早餐没晚餐。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人民更注重吃的色香味,亦讲究经济实惠,逢年过节或有喜庆之事,也设宴待客。
本市一年四季皆产鲜菜。浆水菜、泡菜是一般农村家庭常备的菜蔬,方便易做,独有地方特色。干腌菜是久储不馊的家常菜。浆水面、梆梆面、面皮、粉皮等传统小吃,风味独特。
逢年过节,或遇庆贺之事,招待客人,要备酒菜。农村一般讲究做席,菜分4碗4盘,4蒸4炒,鸡鸭鱼牛羊肉,上饭时还须4碗小菜,一个凉拼盘。一席8人,吃酒席时有包荷叶包的习惯,将油炸的菜和肉块,放入荷叶,带回让家人食之。80年代,农村有些地方仍存此习。城市居民宴席待客,多在饭店包席,上菜12道左右,每桌10人。菜式做法:有清炖、红烧、热炒、汤氽、清蒸、凉拌,多味,味嗜酸辣。
居民主食以大米为主,面粉次之。武乡、褒河部分丘陵地区,原以杂粮薯类、豆类、玉米等为主。70年代后,兴修水利,旱地变水田,大米、小麦已为主食,杂粮逐渐减少。饮用酒类,农村一般喜欢自酿甜酒、黄酒,四时八节或遇婚丧之事,多以家酿黄酒、甜酒款待客人。甜酒一般叫“醪糟”,味甜而醇;黄酒味微有辛辣,略带甜味,多饮能醉人。60—70年代,多饮散装白酒。80年代多饮瓶装酒。啤酒也为群众喜爱。
饮茶为生活习惯。无论城乡,四季皆同。茶叶以青茶为主,花茶次之。也有用红、白糖水招待客人者。农家也有用清火明目的菊花、银花、竹叶等烧煮饮用。
三、住
秦汉至民国,本市一般农民住房为土木结构。屋顶呈人字形,高脊平檐,有些前檐伸出,俗称“干檐”,可遮阴蔽雨。家庭经济贫困者,多以芦苇或麦秸盖顶。富豪之家盖瓦房,有四合院,三合院,高大深阔,有一门楼,四周院墙与野外隔断。
解放后,人民住房逐年改善,特别是80年代,城乡楼房越来越多,两层小楼,有平顶,也有人字顶,砖木结构住房在城乡最普遍。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建筑形式趋向多样、美观、科学、实用。草房在全市已绝迹。
四、行
千百年来,本市一般群众出外皆步行,运物是肩挑背背,或用人畜车(船);富人出外,骑马坐轿。1936年,汉白、宝汉公路建成,汉中始有汽车客运,但车少价高,乘者很少。
解放后,交通事业大发展。1989年,乡乡通公路,主要公路线有公共汽车。铁路横贯市境,民航每周六班。城乡居民平均每户有1—2辆自行车。全市除15个山区村庄外,长途步行已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