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必有其赖以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优良传统;一个时代昌隆的门第,也必有其赖以传家的家风家训。中华上下五千年圣贤相继,德慧相传,靠的就是依托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风家训的滋养。为更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本网授权刊发《天汉百年百家》120个家庭的典型事迹,今天刊发《文明家庭的“忠、孝”花》,以飨读者。
何廷扬,镇巴县观音镇大市川(今观音镇马家营村)人。他提出“富门寒教”的家训,一直影响着后人兴家立业。
1880年(清光绪六年),何廷扬父亲何尚志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今麻城市鼓楼办沈家庄)逃荒到镇巴县观音镇大市川村,靠做长工维持生计。凭着聪明才智,日积月累,何尚志把目光投向镇巴大山深处盛产的核桃、土漆、毛皮等土特产上,同时看到封闭的山区也需要外界的布匹、先进的生产工具等。何尚志挑起货郎担,一路走一路请教当地居民,勘察记录山货出山路线。几年功夫,找到了从镇巴大市川经安康市石泉县到湖北汉口的通商路线。数年经营,何尚志一家成为当地的殷实之家。
面对满堂儿孙、家业丰厚的何氏家族,何廷扬最为担心的是子女骄奢淫逸、玩物丧志。他提出“富门寒教”,儿孙们的吃穿用度不能铺张浪费,每天由人带着参加农业劳动。何廷扬主张设立家族私塾,凡是族内的孩子读书不收取任何费用,凡品学兼优者皆赠送粮食及钱财补贴家用。
何廷扬一生为人低调,强调教育后辈,传承家业应遵循“耕读为本”。他认为不管家业大小,子孙必须坚持耕读并重。“耕”就是参加田地劳动,了解耕作的辛劳,靠勤劳致富;“读”就是要读书学习,只有熟读诗书,方可明理通道,家族才能兴旺。
何廷扬之子何声文成人后,接管何家家业。连年的自然灾害以及土匪的威胁,村里儿童营养不良致死,饥荒继续蔓延,老年人出现饥饿致死。何声文开仓济民。他出借粮食的方法是“大斗出,小斗入”,借出的粮多,灾民归还的粮少。用这种方式帮助受灾群众,深得乡亲们称赞。
何声文之子何名杰,祖宗留下的耕读为本的家训依然流淌于他的血液中。为了培养子女“勤劳朴实,明理通道”,跟着兄长学习木匠,在外做木工活挣钱,妻子杨美翠带着几个孩子在大集体挣工分,凭着顽强的毅力和辛勤劳动,终将4子1女抚养成人。
何名杰长子何宜云,在当地担任村民小组长,先后当选三届镇人大代表;次子何宜富,经营西乡直达四川班车;三子何宜兵,经营城固至西安班车,曾任二届镇巴县政协委员。何宜兵瞄准城乡客运,投资运营县级、市级、省级客运车辆。兄弟三人牢记为人要有担当,多年来共同出资或组织修桥补路、修建通往董家湾的水泥路,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四子何宜典读书认真,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成立陕西恒万达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交通事业做出了贡献。
何宜云之子何早波,现在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何宜富之女何晓霞,毕业于西安建筑大学,在西安恒万达交通科技发展公司工作。何宜兵之子何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
何家现有18人,除四子何宜典外,其余三兄弟严格按照父亲何名杰的旨意,家庭收入,共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