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天汉百年百家》文集之——枝繁叶茂蔚家风
作者: 田文学
发布时间: 2023-05-15 20:44:32

        【编者按】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必有其赖以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优良传统;一个时代昌隆的门第,也必有其赖以传家的家风家训。中华上下五千年圣贤相继,德慧相传,靠的就是依托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风家训的滋养。为更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本网授权刊发《天汉百年百家》120个家庭的典型事迹,今天刊发《文明家庭的“忠、孝”花》,以飨读者。


        佛坪县大河坝镇五四村的王家,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过了四代,现有亲属三十多人。


贫寒中齐家


        主人公王寿堂,是传统的庄户人家。旧社会,从洋县逃荒到佛坪县大河坝乡五四村。解放后,分得土地和一间草房,开始了新生活。夫妻俩勤劳、善良、淳朴,农活样样是里手,起早贪黑,挣工分养家糊口。但是随着家庭人口负担越来越重,常常是洋芋、野菜充饥,穿的草鞋和补丁衣,成了当地有名的“缺粮户”。人们常说勤劳的人穷不扎根,他们硬是挺起脊梁,节衣缩食,20世纪70年代盖起了瓦房,80年代末终于还清了欠账,在贫寒中形成了勤劳、善良、求知、有志的家风。


        他不识字,但非常好学。他常说“我们要耕读传家”,“我不信鬼神,信文化”,一直坚持扫盲学习,有时赶场他早早出门,原来是到公社文书那里看报学习去了。他随身带有一本字典,田间休息时就拿出来复习。还喜欢收集书籍,冬天烤火也要借着火光翻看一会儿。久而久之,他能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谚语,通背《百家姓》《三字经》等读物,并能够书写农村常见的应用文,乐于帮助四邻记账、写条据、写信,还常被村民请去断决事理,介绍婚姻。县乡一些领导也喜欢向他了解社情民意。

        他深爱子孙,家教严格。在教育子孙的问题上从不失位,儿子们参加工作了还要给他汇报情况,互相交流思想。他经常叮嘱儿子们不要忘本,要团结、要努力、要俭朴,不要“眼气”(眼红)别人。小儿子在部队时,他坚持写信十几年,一心鼓励儿子努力工作,却从来不说家里的困难,从未主动要过钱。对孙辈们的爱更是体贴入微,用慈祥温暖着他们。上学遇到涨水逐个背过河;天冷了送衣服,下雨了送雨帽都是常事。孙辈子女多,他要求上学都不能迟到,作业每天检查。规定要尊敬长辈和老师,说话举止要有礼貌,不准打人骂人,不准拿别人的东西,捡到东西要交还等。谁不听话,谁错了就要受到批评甚至挨打。润物无声,在子孙们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地烙印。


勤勉中育人


        王家养育了三个儿子。父母的辛劳和言传身教给子女的成长树立了榜样。当时本地还没有学校,老大王明庆的文化是靠父亲发蒙和自学获得的。老二王本善被送到离本村二十里地的石泉县两河小学学习,这在当时的贫寒家境中是很不容易的。随着成长,俩兄弟都于20世纪50年代参加了工作。“文革”前,老大担任县民政局副局长。文革后,他们两人都曾担任乡党委书纪和县级部门领导多年。农村出身的他们,对百姓有着真忱的情怀。在长期的艰苦基层工作中,他们为人诚恳本分,作风务实。处于当年的穷县穷乡,生产能力薄弱,农村劳动力少,群众普遍缺粮,贫困面很大,工作很有难度。他们在粮食生产、多种经营生产和“三夏”、“三秋”、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及扶贫救济等具体工作中,走遍乡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农村干部一起解决实际问题,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深受群众好评。他们还注重培养农村年轻骨干,给村级班子注入活力。七十年代佛坪县有十个乡,由于在任书记都是资格老党性强的硬手,在群众中享有威望,被人们传称为“十大元帅”,而这十个人当中,就有他们兄弟俩。他们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县委的肯定和表彰。老大在工作调离多年后,当地群众和干部仍然念念不忘当年的情景,给予很高评价。他曾两次被选为县党代会代表。老二调任县人大办公室主任后,在身患重病的弥留之际,许多干部群众听说后心中牵挂着他,走几十里山路也要赶到病床前见个面。他曾被选为县党代会代表和县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老三王明印,17岁入伍东海舰队,当年入团;19岁入党,23岁提干,在部队的大熔炉里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他刻苦钻研,并多次被选派学习深造,打下了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政治工作基础,被评为优秀政工干部受到表彰。从部队转业后,曾在县委办、宣传部等多个部门任职,尽职尽责,境界较高,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工作。曾执笔起草过大量领导讲话和文字材料,多次参与重点工作调研。曾担任两届县政协委员,入选陕西省政协委员风采录。多篇理论文章在报刊发表,有的入选省级理论研讨会文集和中央党校《走进新世纪》大型丛书,被吸收为省哲学学会会员。

        在培养教育子女上,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言传身教,重视对子女育心、育行,用热爱劳动、甘于吃苦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教育子女,不断从思想认识上进行开导,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格观和责任担当意识。


实践中磨砺


        岁月荏苒,9个孙辈子女都接受了良好教育,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秉承家风,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其中:

        王春胜,小学高级教师,双本科学历。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努力钻研,探索总结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成为嘉峪关市小学教育的学科带头人。曾获甘肃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嘉峪关市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嘉峪关市优秀“园丁”称号,两次被评为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市优秀共产党员。

        王春燕,宝鸡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曾任两届市政协常委,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曾获得宝鸡市“三八”红旗手称号,省妇女工作奉献奖,全国妇女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在重点单项工作中,三次受到全国妇联表彰。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