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读吧
寻梦枫桥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17-07-27 11:21:47

       在中国,但凡有些文化的家庭从小会让孩子背诗。

       在我记忆中,四五岁时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还让我背给他们背,每次都要有《枫桥夜泊》。

       上了中学课文里才有《枫桥夜泊》那首诗。那会儿我毕竟十三岁了,对老师布置的背诵《枫桥夜泊》的课外作业已没兴趣,便了解与那首诗有关的知识,知道此诗的作者是唐朝人,叫张继,生于公元七世纪的前期,去世于那个世纪的中晚期,天宝十二年中的进士,后来曾任过当年洪州,也就是现如今江西南昌的盐铁判官。

       因为特别喜欢张继《枫桥夜泊》,我们家有本《唐才子传》,便对张继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做过了解,知道这首诗大概创作于天宝十五年前后。众所周知,天宝十四年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张继汇入逃难的人群到江苏浙江一带避乱,船泊苏州城外寒山寺的枫桥边,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吸引住了这位的客子,便提笔写下意境清远,千古绝唱的诗句。

       那诗写得太好了。

       跟张继同时进京殿试及第进士的还有司空图。用司空图创作的《二十四诗品》鉴赏《枫桥夜泊》,诗里该有的元素都有了。你看,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不眠之夜、古寺、夜半钟声,一个个凝练的意向汇在一起,组成的是诗,更是用神秘涅槃着寒山寺。

       因为喜欢那首诗,又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诱惑,从小,我就有去苏州寻找《枫桥夜泊》的念头。按说,机会也不少,阴阳差错都擦肩而过。最近一次是十年前,我在无锡挂职学习,跟那的朋友提出想去苏州寒山寺看看,他们不以为然地说,那算啥事,无锡到苏州脚一抬就到了。为看寒山寺,我还专门去了苏州。只是觉得时间尚早,想顺路去昆山看看我们当地迁到那里的三线企业朋友。时值秋天,他们约我去阳澄湖吃大闸蟹,喝着酒,聊着往事,一折腾已到深夜,因为我已买了第二天一早返回供职城市的车票,只能遗憾告辞。

       以为此事,我常想人跟某些地方一定有某种缘分。缘分不到你就去不成。要不,寒山寺为啥总躲着我呢?

       女儿从上海大学博士毕业后去苏州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作研究,学校在校西门附近为她安排了一套公寓。那年,正好赶上我退休,女儿要把我接到苏州住些日子。

       到了苏州,吃过晚饭,我说去外面转转,女儿说行啊,出了门顺河往北走就是平江路。

       我想去的是寒山寺。

       出了门拿出手机,在百度地图里查找寒山寺的位置和距离。苏州老城区西北方向,距离,八公里。

       我必须走着去。

       走过繁华的市区,穿过西环高速路,天渐渐暗了。遥遥望去,夕阳下,一派凝重的寒山寺呈现在眼前。我问自己,这就是寒山寺?这就是张继写《枫桥夜泊》地方?钟声从远处传来。

       走进寺里,极静,偶而遇到几个游人,显然也在寻觅什么。我轻轻、轻轻地走在石板路上,生怕踏响那根弦,惊动了那里的宁静。

       来到水边,枫桥映入眼目,不由人心里一热,它用千年不变的姿态等待我的到来。走在桥上,想到它背负的千年诗情和无数人的向往,真是太执着,太坚韧了!同时也感到千古绝唱诗句有着超越时空的穿透力,要不,为何诗句凝练的意境永恒地吸引着人,感动着人呢。

       夜泊枫桥,因为有水。问一个老伯,我才知道此水乃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年代比张继写诗的时间长得多。眼下尽管有了高速路、高铁和日行万里的飞机,河依旧没歇着,月光下,船灯闪亮,那是旅游船为游人打捞历史的记忆和难却的诗情。

       起风了,几片飘逸的树叶背负我的目光落在水里,飘向远方,溶在渔火般的光影里。

       我心里一怔,此景此情,在哪经历过?细想,梦里。

       手机响了。不用猜,是女儿打来的,她催我回去。

       我还是走回去吧,带着梦的余韵,继续逗留在张继和他的《枫桥夜泊》里。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