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读吧
《汉中巴山礼仪词》序言)(张正国)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17-07-12 00:00:00

       有“作家老师”之称的博尔赫斯写过一篇神密、深邃的小说《沙之书》。“沙之书”的任何一页都可能是这部书的首页或尾页;如果两次以上翻阅同一个页码,会发现每一次看到的内容与另一次看到的内容都大相径庭、互无关联甚至相互牴牾。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就象沙漠的海市蜃楼一样具有虚枉、幻化、流动、不确定、蛊惑魅力和多向阐释的特性。

        显然,“沙之书”影射了真相很难做到无缝还原的历史书写。无论个体式书写或组团式书写,成为"史册"的显性历史都可能象随风流动的"沙"一样,在真实性和正负评价方面呈不确定状态,其叙述和表达往往有隔靴摸象之弊,甚至出现预设主题、刻意造假、背道趋利的“恶性史笔";它还有一个重大缺失,就是很难抵达历史的另一层面:那些具有数量优势的芸芸众生是怎样生存的?在这样的显形历史中,几乎看不到平凡生命的影子,山水土地的历史发音微弱稀薄。难道除了朝代更替和英雄故事,在不断行进的时间和空间里就没有别的存在吗?难道除了宏大叙事,历史就没有自已的呓语与方音吗?在历史演进中,   由无数个体生命构成的芸芸众生尤其是乡土人群,其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精神诉求,难道毫无意义,可以忽略不计吗?

         其实,恰恰是被显性历史忽略的这一群落,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与精神诉求,是构成朝代更替、英雄故事等宏大历史叙事的背境和底色;甚至从背境和底色的角色定位跳出,演绎、创造了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另一种文化,另一种历史,一种隐形的且相对恒定的民间秘史,其重量与品质,不亚于甚至超越了显形历史。民间风俗、民间艺术(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及其它艺术形式)、民间信仰、民间礼仪、民间工艺等等民间文化,就是构成隐形民间秘史的元素。这是从山水土地生长起来的文化,是与乡土人群的生存血脉相连的文化,是与庙堂文化雅俗有别、平行延伸又相互纠缠的文化。漫长的农耕文明岁月中,乡土人群更多的是遵循这样的文化规则生存繁衍,过寻常百姓的寻常日子。这种文化现在有了国际性通用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称无形文化遗产,如日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脉通地气,血连祖根,神依山水,魂附民生,具有更本色、更本真的品质。

        口口相授,代代相传,神秘色彩,山水品质,恒定性与区域性——正是民俗、民间艺术和其他种类繁富的乡土文化,构成了一个民族或地域的秘史,携带着祖祖辈辈的基因密码和文化质子, 从根源上阐释我们从何而来,阐释我们为什么“如此”而不是“如彼”,阐释我们为什么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阐释我们的现存状态,并以恒定的内力效应对我们的未来走向发挥潜在作用。

          这部民族的、地域的秘史蕴藏着肌理细密、价值特殊的历史细节,与显形历史形成量子纠缠、心灵感应式的神秘关系。或许,可以在这里寻觅到显形历史的成因。

        我国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开始,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列为重点文化工程。这对于遭遇过文化劫难的中华民族是莫大的福祉。这是一次回归,也是一次拓展。回归复活了乡土文化记忆,让我们发现曾经被横扫的民间文化是多么宝贵。拓展激活了乡土文化功能,为我们当下文化建设与创造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原初动力。

         汉中地处南北文化过度地带。历史上民族融合尤其是民淸两代大型移民活动,更为汉中播撒了南北兼具的文化因子。苍茫秦巴中,蜿蜒汉水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射独特的地域之光。据我所知,经过文化工作者十多年的努力,汉中已成功申报6个国家级非遺保护项目,39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达到70个。许多项目已经凝结为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或其它形态的文献。即将以纸质形态出版的《汉中巴山礼仪词》,就是非遗发掘、保护、研究的最新成果。

        阅读《汉中巴山礼词》,生发许多感触。 

        就好像亲历了一次山水民俗的薰染。在弯出韵味的山道上,在绿出诗意的竹林边,在飘出人情的炊烟里,在撩起乡思的火塘旁,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吹鼓手们、执客司们、端公舞者和说春词者的身影,听到了千年万年大巴山的清唱与回声。 

       山水有仙,万物有灵。在朴素的生存需求、心灵追求、精神渴求原初动力驱使下,乡土人群崇拜山水,珍惜万物;山神水神树神药神,天上飞的地下跑的精灵,环绕着他们,护佑着他们,与他们共生共谐共存。山水万物是他们的伙伴是他们的老师,他们从中接受启蒙,领受教诲,辨识善恶,感知生命,累积锤炼出了自己的语话系统、礼仪形式、文化样态。

        知客司、吹鼓手、端公、说春人,是乡土特殊人群。他们是乡土知识分子,乡士艺术家,乡土语言大师,乡土话语系统、礼仪形式、文化样态的创造者、实践者、传递者。其中知客司和端公最值得探究。端公以舞行巫,过程中消解了自我,化作各路神仙驱魔禳灾,加之上刀山下火海之类的异术,呼神唤鬼念念有词的怪像,使整个过程蒙上了富有刺激性的神秘色彩。关于知客司,《汉中巴山礼仪词》一书的领衔学者周英先生对其有入情入理饶有趣味的分析探讨。知客司就是乡土礼仪主持人,与当下动辄成为公众人物的主持人不同,他们的主持词来自世代传承或即兴创作。知客司也是主家的代言人,以主家的身份说话行事。知客司的话语系统灵动新鲜,包罗万象,大多是四言八句的韵文文体,有律有辙有节有奏,听来有珠玉落盘的美妙。礼仪说词中融入了大量谐语俗语,间杂古语成语,诙谐幽默,雅俗成趣,横岭侧峰,连珠妙语;时有精彩包袝抖出,逗得草长花开,满堂哗然。

       这些乡土知识分子还扮演一个重要的文化角色,就是把庙堂话语转换为乡土话语。知客司的礼仪说词中,就有许多儒释道的大哲大理穿插其中。为什么在最偏远的山乡,在未读书不识字的人群中,我们也能发现四书五经的影响力?就是因为有戏曲的高台教化、有知客司们的礼仪说词这类民间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书首章《礼仪词概述》是由群众文化理论学者周英先生撰写。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学术论文。他把繁富的巴山礼仪文化梳理得条分缕细,学术话语精确有力。有了这个概述,这部以汇集民间文化资源为主的书籍,就超越了原有目标,有了沉甸甸的学术重量。概述也是一个导读,是一个亲切可靠的向导,带领我们踏上巴山民俗之路,去领略那里的千年乡风,赶一次婚礼,酣畅淋漓地痛饮一场巴山酒。

       在阅读过程中,再一次与老朋友刘光朗先生相遇。他一生唱了那么多的歌,写了那么多的歌,收集整理了那么多的歌,如今年过八旬,依然健步在巴山峰峦,健步在民间文化的峰峦,真让人肃然起敬。在此,衷心祝愿这位永远的歌者健康长寿!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