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读吧
《郙阁文库》散文研讨会兼读六人散文三百篇
作者: hzwhwang
发布时间: 2022-07-01 14:25:29

        六月十七曰,汉中市文联、略阳县委宣传部主办的“略阳《郙阁文库》散文丛书首发暨作品研讨会”在汉中召开。我有幸参加,深感受益。汉江之畔的“汉江书院”中,50多人如沐春风,若闻芝兰。当时,我要了六本散文集翻看,有裴祯祥《秦岭之南》、王全纲《七里香》、牛之文巜油菜花开》、王建乐《乐在山水》、张泠《泠风轻吟》、叶之俊《最后的村庄》,大致浏览了六本书中数百篇文章,引得我兴趣盎然。一次推出一县六位作者和三百多篇作品,真是大手笔、大气魄。


1


        中作协会员、市文联主席张芳给予这套丛书充分肯定,她说:“散文丛书的出版,既是略阳文联与作者们积极努力的结果,也是这片文学沃土上开出的娇艳花朵,值得全市文联系统与文艺工作者借鉴学习。”中共略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胡炎邦说:县委县政府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多次研究安排等,这次选定的六部散文集就是给全市人民的一次汇报。他要求略阳作家不断提升创作水平,努力推出更精美大气的文学作品。


2


        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常务副主席丁小村主持研讨会。丁主持要求一律脱稿讲评,这是少见之会风。李青石、朱军、万敏杰等学者对六部作品分别作了精彩讲评。没料到,丁主持叫我发言,我说看到了略阳六位作家的精彩亮相和300多篇文章的集中展示。我以北宋张俞巜游灵岩》诗句表达感受:“满地白云关不住,石泉流出落花香”,我借用1800年前《郙阁颂》的两句送给作者:“躬俭尚约,化流若神。所历垂勋,香风有邻。”


3


        首发式结束了,但我心绪难平。深感这个活动是市文联和略阳县委宣传部围绕“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发展方向,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的具体举措。“汉风"之中,当然应有书香之风!数百篇充满山水原野自然气息的优秀作品集中呈现,与广大读者连通对接,真是善莫大焉。


4


        一周时间,我把366篇作品全看了一遍,不禁心生 波澜。作者大多年过半百,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生活经历,也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责作出了贡献。他们都有深厚的家乡情结和文字功底,在媒体发表作品都不低于20年,学养、文笔和成果都在我之上。他们的作品从总体上来看,可谓多是佳作,不乏莲花珠玉。


5


        这300多篇基本都为记述性散文,以记述人物、山水、事件为主,兼有抒情和感悟。人物并非名人高士,山水景物也为常人多见,事件也非惊天动地或历史秘闻,但作者们脚踏实地、眼界宽阔又目光尖锐,怀着真诚地敬畏之心,运用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生花之笔,把细致观察的景物、铭记于心的人物,合理取舍、谋篇布局,抓住重点、用心细节,满含情感描写,情节体现情感,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琢磨提炼,描写成源于自然源于生活而又高于自然高于生活、既有具象又有意象的诗画作品,使我不由得心旌摇动,有奇山秀水、美景难收,有心情愉悦、如沐春风,也有同    喜共哀、亲情难舍……  

 

6


        这六部散文集给我的主要印象:

        一、钟情山水,如诗如画。山水是散文的永恒话题,况且略阳地处秦岭南麓,历史悠久、人文灿烂,故道要隘、兵家必争,“三省通衢”“秦蜀襟带”,山有百雄,水具千秀,数千年来咏叹不断。故道古路上,走过助周伐纣的巴蜀先民,走过李白、杜甫和三苏,还有逃难皇帝……略阳,因为独特的地理和山水,也是汉中战争时间最长的县。数千年中,常常是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狼烟四起、攻守杀伐,山水自带几分悲壮豪迈。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当然容易“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6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诗)这六位颇具情怀、热爱故乡的作者,千赞万歌有生养之恩的略阳大地。裴祯祥在《秦岭以南》中,一口气写下12篇,从县城写到金家河、青泥河、吴王城、西淮坝、白水江,还有“5.12”地震后我去过的马蹄湾,另外还有家乡药木院,等等。王全纲《七里香》中的《淡家沟的风》,从风写起,写雾写云写村民写土匪,写农户的包谷酒和淳朴乡风,写乡村变化写坚贞爱情,意趣横生,何止于风!《留坝的雨》探究了褒河黑河的起源,还想到了萧何、韩信、张良、诸葛亮,从栈道又拐到了自已辛勤努力的驻村扶贫,寄情于山水之间啊!何志俊《秋山如画》一文,别出心裁,把秋说成是画师,秋景流金,红叶金浪,靓如村姑,真是略阳的极美秋山!牛子文的写《春到金家河》《山道何盘盘》《凭吊仙人关》《初游小南海》,还写到了宁强、勉县、城固上元观、五门堰,还写了《剑门遇雨》《淡烟皇泽寺》《康县的雨》,还有《长沙记行》,文思涌动,一路观赏一路歌。在县志办工作过的王建乐的《乐在山水》共58篇,篇篇不离山水,说起山水就提及古道、史事,如白崖碥、吴王坟、青泥岭、翠峰亭、白雀寺、杜公祠、故道六章、昭化古城,还写了《李白梦游的古道》、柳宗元与《兴州江运记》《五龙洞》《太白》《月落尖山子》,等等,虽每篇文字不多,但足以使我欣赏到山河之美,还能看到历史风云,读之有趣,记之有益。

8


        六位作者都是文人气质、名士风范,行游山水,浅唱低呤,谈笑风生,好生痛快! 美美风景画,浓浓故乡情,把一个略阳描写得五彩缤纷,令人想往!


9


        二、亲情深厚,同心连筋。作者们都有对亲人的回忆描写,如写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也写亲戚写友人写乡邻,都是满含感情、取舍得当、以情述事、十分感人。王全纲的《陪父亲打天九》写到他和弟弟陪80多岁父亲打天九牌,每人20粒苞谷籽作筹码,父亲非常高兴。看到此处,我想起当年不愿陪父亲下象棋,心中好生内疚。陪陪父母,让老人高兴,这个方面都应向王作家学习。他写父亲的几篇文章都很感人,如《父亲是春天的小草》(少见写父文之题目)中写那个生活困窘时代,父亲在矿建公司打工,以劳务换回一袋白面馍,给8个儿女一人发一个,父亲满意自得吸着旱烟看着儿女吃得高兴。父亲吃没有、吃的什么,留给我们悬念和感动。还有全纲写的《外婆的年三十》,外出十年无音讯的外爷回来,十来岁的舅舅跑去告诉外婆,外婆却给他一巴掌说:“你没有爹!”过后又没有问过外爷这十年怎么过的。多么倔强和不容易的外婆。著名作家丁小村称赞全纲:“我读到这篇作品的时候,击节赞叹:全纲有意无意地呈现了文学的秘密”。秘密是什么?是“言外之意”?他写姐姐、劝溪沟的老婆婆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叶志俊书中写人物情感至少20多篇,《还想穿一双草鞋》《母亲的背影》还有搅团、酸莱、针线兜、陶罐等,生动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我看《母亲擀的荞麦面》触景生情,想起了在河南老家96岁的二婶。我幼年生活在二婶家,她常给我一人擀豆面吃,而她8个子女则吃蒸红薯。看这篇的当天我打电话给堂兄问了二婶情况并请代为请安。裴祥桢书中二三十人给曾祖母磕头、父亲的手、过年母亲擀饺子皮和孤单的身影等,都是吸引人的佳作。王建乐写《父亲与张良庙》和剥核桃、竹筐、采槐花的母亲,不许他兄弟冒险爬树采槐花掺米面充饥,母亲自己上树去采,摔下来腿脚留了残疾。他写他想哭,把我看得心里阵阵发酸。牛子文写母亲父亲、大弟、二婶、妻子(丛书中唯一写妻文)等,还有老马、梅子、老黑等友人,都写得鲜活感人。我尤喜欢《凤婆和媳妇们》一文,一位善良、能干、刚强、有主见的农村妇女,从年轻初嫁到80多岁,守寡60多年,从容渡过艰难生活和漫长的寂寞,和儿媳和两个孙媳和睦相处,情如母女、婆孙,善良和能干还传给了她们,我由衷地心生感佩!


10


        几位作家幼时生活都很拮据,他们都没有怨天尤人,写得都是浓浓亲情和自立自强的品质精神。所有的人物生活都很不易,但都是自强向上、善良乐观,让人感到可叹、可赞!



10


        三、风土民俗,跃然纸上。清嘉庆《汉中府志》写略阳:“山峰环矗,江涛汹涌,道路险恶,控扼蜀门,又稽境内如八渡山、仙人关、杀金坪、渔关等所,俱属要害之地,商人斥堠,屡获肤公,史称兴、洋、利、阆,为三秦蜀陇咽喉,洵不诬也。”《府志·风俗》记:“姓本淳庞,行崇俭朴,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民务农耕,鲜为商贾。士敦文学,不尚声华。婚丧有礼,男女别嫌。好义急公,遗风犹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一方的民风民俗。裴桢祥写修土墙瓦房“修单不修双”“立房”“打墙”“短水”和制瓦、木花窗,我看到了建房的过程和讲究。《老家吃喝》写著名的“罐罐茶”“菜豆腐节节”“八菜(小菜)一汤”和烫酸菜、搅团、“拨鱼儿”等,写这些地方小吃,看得人胃口大开,但只能过一下眼福。我女婿是闯关东的第三代人,就特别喜爱罐罐茶和菜豆腐节节。王建乐的《赶山道》写得人顿生兴趣、紧扣心弦。王全纲介绍当年苞谷为主粮的年代,怎么加工“磨珍子”“搅团”“锅塌子馍”“面茶糊糊”,还有唱山歌“锣鼓草”,他母亲就是有名的歌手,县上收集民歌,还被请到县文化馆唱了好些,如“苞谷秆秆青又青,一湾河水深又深,有心跟妹排排坐,不知阿妹肯不肯。”“贤妹今年庄稼好,一窝苞谷留三苗,两面两根空秆子,中间一个火焰包。”几乎每首歌词都有苞谷。叶志俊写的菜豆腐浆粑、甜糊粥配辣椒蒜丁酸菜,既是饭食又是乡愁。还有薅苞谷草和秋田草的“锣鼓草”,还有红白事情的仪程规矩,“让我们沉醉在乡俗文化的长卷里”(叶文语)。还有使牛劳作时的牛歌,亮亢入云的歌声伴着清脆的鞭响,人和牛儿都是干劲倍增,劈波向前。还有酒柿、火烧馍、陶罐、小火盆、水磨、水车、石碓窝、火镰、瓦窑、水烟锅、羌服、风车、梿枷、竹席、山歌、婚宴、剪窗花、狩猎、腊月扫社,等等,眼花缭乱,各展丰姿。


11


        民风民俗不仅仅是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民间习俗,并且还是“汉风古韵”的具体内容。


12


        四、语言朴实,生动感人。“土敦文学,不尚声华”,汉中府志的话,就是这六位作家的生动写照。我看这300多篇散文的语言特点主要就是朴实,因为都是自己看到或经过的具象景物,再用朴素的文字语言准确表达,辅以适当的抒情烘托,表达出的形象情景,就呈现出了生动的人和事的具体情节和形散而神聚的文学境况、平淡而意美的语言效果。令人信服的事实情景、令人感佩的精神品质、内涵和形式统一的好散文就呈现给大家了。六位作者小处入手,讲究语言,掌控节奏,以小见大,手法纯熟。作者们几十年练就的锐利目光、积累的丰厚文学功底,自觉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再加上细心地体味研磨,300多篇很接地气的散文, 完全能取得打动和感动读者的良好效果。


13


叶志俊《漫过童年河流的乡愁》中写:“我的父老乡亲终年就在岩缝中种收着春夏秋冬,在山湾里迎送着日月星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精神劲头很足,山歌子唱的应山应山的,常常让鸟儿忘了归巢,让太阳迟迟不愿离开山头……石人湾里采蘑菇、掰竹笋、摘五味子和八月瓜。……石头砌墙墙不倒,河坝放猪猪不跑。”他《扁担》中写:“……能照见太阳果果的粪水也得往地里挑。当然晚上的社员会上就会立竿见影、上纲上线。说你是‘厕所里掺清水,都是资本主义日的鬼。’”他笔下的竹笋、蕨苔、地耳、火烧馍、包谷、货郎、水磨、石碓窝、野菊、向鸟儿谢罪,等等,文字平实,活灵活现。《油菜花开遍地金》中写“这位乡党的父亲那才叫一个细呢,吃菜油用筷子头蘸,再往锅里滴上几滴。就连一个核桃都要喝四碗罐罐茶。难怪村里人叫他‘掐破米’呢。”生活之拮据可见一斑。


16


        人实在有些惭愧。时光的河流中,人生最多不过百年,而树却能一活几千年,依然根深叶翠,生机盎然。人生总喜欢功利,难免多了热闹与烦恼,反而少了轻松与自然,树不语,枝不语,叶黄叶落,任凭风来雨去,坦然于春夏秋冬。”看着这些朴素的文字,我深感言之有理!


17


        再如王建乐写《会唱歌的木匣沟》(这个村编排的《抬工号子》在汉中市文艺调演中获得一等奖)关于村里修公路:“家家户户出劳出力,披星戴月、顶风冒雪。没有一户没有一个下软蛋的,他们硬是凭着一股“牛劲”,一股“倔劲”,在坚硬的山崖上开凿出了一条盘旋至山顶的十二公里多的公路。山门打开了,香菇、木耳、药材、鸡蛋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运到了山外,有的年轻后生还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翻了几番,一个186户742人的村落仅摩托车就有近200辆。”看到这里,让十几年前到过白崔寺镇的我心中欣喜不已! 


18


        语言文字的例子无须再举,六位作家都是运用朴素生动文字的高手。

        五、泠风轻吟,岁月流金。《泠风轻吟》的作家是张泠,我为何要专写一节?一是六位中唯一的女作家;二是她的文章最多,75篇30万字;三是她的作品风格独具;四是描写感人,看得年近古稀的我数度泪眼婆娑。故此,尽管中国作协会员、知名作家宁慧平女士写了精采的评论文章,我还要对张作家浅谈一二。


19


        ——生命印记,亲情似海。张泠的母亲幼时失母,父亲被拉了壮丁,幸在好心养父母关照下长大。12岁时养父去世,家中生活窘迫,养母又卧病在床,好心的老校长破例招收母亲在学校边打杂边学习。由于学习好和家庭困难,14岁的母亲在一山中小学当了代课老师,一间教室三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就是母亲。几年过去,这个小学在全乡教学评比竟名列榜首,因此母亲调到乡上学校边教课边自学,后考上中师,毕业后在县城当教师。当年的漂亮母亲能歌善舞,若不是主管部门不放,早已是电影演员了。张泠写母亲:“在我最早的记忆里,母亲是美丽、优雅而威严的……五个孩子的吃喝拉撒彻底打乱了她的生活。母亲不再有弹着手风琴深情高歌的陶醉,也不再有沏一杯绿茶捧着《红楼梦》陷入沉思的闲暇;”“在如陀螺一般旋转的日日夜夜里,母亲老了、黯淡了,唯一还能展现一点神采的便是走进教室娓娓讲课的时候,她沉浸在其中似乎忘了繁杂琐碎,也远离了艰辛清贫;眼睛亮晶晶的,那么投入、那么执着;嗓子沙哑了,就打手势比划着讲,以至有的同学感动得哭了,一下课就抢她泡胖大海的杯子给添水……” 张泠写了5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她的母亲,命运多舛使人唏嘘,自强敬业令人钦佩!


20


       张泠和外婆(母亲的养母)的感情非同一般,追忆外婆的文章有8篇。外婆终生务农,善良、勤劳、坚韧、信佛、能干、明理,还是一位坚决不用化肥、农药的婆婆。张泠写:“她说,化肥是能增产,可土壤板结了呀,庄稼还怎么呼吸?农药能把人毒晕毒死,打下去有啥好?外婆依然一趟又一趟挑臭烘烘的农家肥,累得在睡梦里都大声呻吟。……外婆却头顶烈日用最原始的方法捉虫子。对别人善意的劝解,外婆自嘲道:‘我是个死脑筋,’外婆认为只有这样才放心,才安心,也才对得起土地!……外婆以她固有的善良、本真和质朴的情感把土地、庄稼当人,当自身一样对待。”看到这样,我对固执婆婆肃然起敬!


21


        张泠还写母亲病故前一天,她怪母亲把稀饭煮多了。还写急于坐末班车没有陪外婆拜月亮,离家十一天后外婆溘然长逝。这些年,她深感对不起母亲和外婆,每每想起,“我都泪流满面、愧悔不已……”张泠不仅是作家,还是一位坦诚的女同志。这里,我想劝常常自责的作者,释怀吧,不能心里负担太重了。


        ——岁月感怀,情义无价。在这一辑中,作者写了20篇抒发情感的文章。她以朴真的语言写了忠贞报国的热血男儿一一奔赴战场的雷排长,写了乡邻黄老伯和他的牛,写了80岁的兰州石老和仗义友人曦阳。在《邻里仨女人》中,以精练的文字写了不算能干但勤劳善良的陈婆婆、精干和善可女红欠佳的黄婶、命苦爱哭的杨姨,等等。作者的作品贯穿了一条精神主线,那就是“真善美”,全是正能量。我尤喜欢《叶妈》两篇,作者在台湾探望伯父时结识的川籍老太太。作者写道:“慈眉善目,一口四川话”的叶妈妈“精心烫过的白发、弯弯的细眉、端正的鼻子、端庄的神态;身着青色暗花软缎通袖滚锦边的旗袍,外罩一件合体的纯毛背心,脖子上是同色系的丝巾,胸前别着镶钻饰针。雍容华贵中透着清雅疏朗之气韵,使老人呈现出一种厚重的慈祥之美。”她们相识台湾,重逢上海,欢聚成都,叶妈妈一生坎坷但乐观、善良、讲究、健朗,华夏子孙血浓于水的种种描写,读来很是感人。


        ——旅途掠影,丰富多彩。张泠还是一位女徐霞客,书中的游记有36篇。作者写了九寨沟、徽州宏村和西递、海南潜海、闽西永定土楼、鼓浪屿、乌镇和柬、泰、新、马等国。作者一路游目骋怀,心游万仞。在凤凰城说起沈从文和黄永玉,在武夷山忆起朱熹老夫子,在台湾感叹郑成功、西夏王陵下记述了党项民族的风云变幻,乌镇参观茅盾纪念馆,沈园忆起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悲剧,济南看泉说起老舍、李清照……



22


        还有让我吃惊的,作者与友人自驾“川进青出”西藏行,到20个站点驰骋六千公里,写下23篇文章,记述生动,很有意趣。


        从总体上看这六本书存在的不足,我认为:一是个别作品文字有点“短”,不易充分描写并表现思想情感;二是少数作品的意象、意境显得有点“浅"。


         略阳带来的《郙阁文库》散文丛书,使我们在盛夏之际感到了一阵阵清凉之风。衷心感谢六位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给我的精神大餐!


         我们相信,随着“天汉书香,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市深入开展,一定会涌现更多的接地气、正能量、读者欢迎的文学作品。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