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读吧
《中共坝溪苏区对中国红色革命的历史贡献》| 首届“汉颂”杯全国文学作品有奖征文作品选登( 十 八 )
作者: hzwhwang
发布时间: 2022-04-24 17:33:00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汉家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更好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总定位,深度挖掘汉文化内涵,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塑造更多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明、展示汉中形象的超级IP,《汉中文化网》创办五周年暨首届“汉颂”杯全国文学作品有奖征文活动自2021年9月开展以来,得到全国各地作家、文学爱好者关注和参与。截至3月底征稿活动顺利结束,今日刊发优秀来稿《中共坝溪苏区对于中国红色革命有着重大贡献  》,以飨读者。


中共坝溪苏区对于中国红色革命有着重大贡献


 张青云 

       在全国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喜庆前夕,为了感恩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艰苦卓绝斗争,为中国人民赢得了盛世安康的幸福生活。我们特意深入陕西省南郑区碑坝镇坝溪村李子垭,就1933年川陕省委建立的“川陕省红江县第五区(坝溪)区委、区苏维埃政府”遗址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现予陈述。 

       身临其境,追寻纷飞战火。随着历史的沉淀,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中国红色革命做出的卓越贡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关注。义务挖掘整理红色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有识之士、感恩之人不断涌现,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区”,继续为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党的新的伟大工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共坝溪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对于中国红色革命有着重大贡献。位于汉中市南郑区碑坝镇坝溪村瓦厂村民组李子垭的“中共坝溪区委、区苏维埃政府”驻地,古树参天,青松翠柏常绿,几十株高大白果树和敌人放火烧毁区苏政府大院时被大火烧伤的林中那些面目狰狞的树疤增添出十足沧桑。满地厚厚地白果树叶乏着耀眼的金辉,就像片片浸染浓浓硝烟的铠甲,展示着昔日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将士们英勇顽强的革命斗志和共产党为实现解放穷苦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初心,给人呈现出一种浴血悲壮的疆场气息,不由得我们身临其境追寻着纷飞战火中军民团结奋战的踪影。

       现在别看这是一处森林茂密的高山荒地,早在上世纪30年代,这里却是一处由中国工农红军领导地方干部发动人民群众同地主、土匪、反动军阀进行反剥削、反压迫的红色革命战场,是闻名于世的全国第二大苏区(也是第二大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陕省红江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驻地,更是一束照亮受苦受难川陕人民进行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火炬!它以排山倒海之势威震川陕大地,敌人闻风丧胆,人民获得新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川陕边坝溪苏区这块红色土地上,当年斗争形势与川陕边所有地区一样激烈。反动军阀、民团是一方残酷压榨人民群众“税如牛毛”的黑暗统治集团,还有李茂春、袁刚、王三春、徐耀明等多股土匪的频繁抢劫,成为碑坝人民群众深重灾难。那个时代,据时任区苏维埃政府文书杨光武之子杨存书老人回忆,水深火热地苦难人民被逼迫得卖儿卖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土匪连农民留下的粮食种子都被抢劫,还有“挎裤队”,见人穿了好点的衣服、裤子,说挎就给人家挎了。三五两月不定时抢劫,见财抢财,见粮抢粮,见女人不奸就抢。

       杨存书说,他小时候见过很多老百姓肌饿得连走路、说话都没有力气,走着走着,一个趔趄倒地就死了。他的母亲就是因为土匪抢劫一空,家无颗粒之粮,为了一家人度日,她上山找野菜不幸遇难,找了10多天才见到母亲腐烂的尸体……

       红色风暴动地来,红旗漫卷川陕边。 1932年7月开始,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工农红军发起第四次围剿。10月10日,总政委张国焘在黄安县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10月12日,迫于国民革命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等4个主力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转战西进,取消各军番号。1932年12月由漫川关经汉中进入四川省通江、南江、巴中,深入发动人民群众与蒋介石指令的反动军阀刘湘等发动的“三路”“六路”围剿展开激战,在川陕边创建了举世闻名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也称川陕革命根据地。如永久留传的红色歌谣《巴山来了徐向前》:      大山小山山连山,巴山来了徐向前。

       红旗飘飘映山红,革命火焰遍地然。

       这首歌谣,形象地反映出红色革命风暴在红旗漫卷下动地而来、席卷大巴山的盛况。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布告:工农劳苦群众们,大家仔细听分明。国民狗党真可恨,罪恶多端数不清。苛捐杂税千余种,拉夫派款又拉丁。连年混战二十载,屠杀工农与士兵。城市农村齐破产,全国普遍是灾民。奸掳杀烧都占尽,整得穷人不聊生……

       《红色标语遍巴山》:刮民党你摸恶,红色标语休想抹。白天铲了我夜里刻,今天更比昨天多。铲一处刻两处,抹掉一墙刻一坡。红色标语遍巴山,吓得龟儿子睡不着。

         ……这些都是红色风暴卷地来的呐喊声,这种伴随风暴来临的召唤犹如炮火硝烟震荡群山,威慑鱼肉穷苦人民群众的土豪劣绅和军、政肮脏一气的黑暗统治。

       神速猛进的红色风暴仅仅两年时间,彻底推翻了盘踞巴山的统治王朝。人民当家掌政权,穷苦人民见青天。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坝溪区委、区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对人民武装力量的建立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建立坝溪区委和苏维埃政府,使坝溪地区成为了川陕苏区抵御汉中国民党部队牢不可破的北大门,成为川陕苏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遵照川陕省委部署,坝溪区相继建立了碑坝等6个乡党支部、29个村苏维埃红色政权和游击队、赤卫队为主体的地方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党员30多名。

       乡村建立苏维埃,革命红花遍地开。解放了通、南、巴,旋即召开工农兵代表会议,成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全面领导发动工农群众杀土豪,分田地,巩固红色革命政权。曾任红江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秘书杨光武于1969年12月10日所写回忆;1932年腊月底,红四方面军来到川陕地区,在红军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程家坝、朱家坝、碑坝、坝溪、马巷子、西秦乡乡、村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民群众配合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抗捐粮,剿匪反霸,建立游击队,发展生产,支援红军部队建设。在1933年2月反田颂尧历时4个月“三路”、1933年9月刘湘长达10个月“六路”围攻战役中,中共坝溪区委共计组织了6000余人为红军送粮送水、送鞋袜、做运输、抬担架、救护伤病员,成立慰问队,深入空山坝等前线慰问一线红军官兵。1933年5月,空山坝大捷后,在坝溪的武庙正式建立了中共红江县坝溪区委员会和区苏维埃政府,区委书记杜华模。就在此时,我(杨光武)由魏本初、陈元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农历正月,杜华模回县,刘思远任书记,当时我任区苏秘书。1934年5月,红军在黄力垭、猫儿寨等地消灭了邓锡候的部队,我们将区委、区苏搬至院坝坪,旋即又搬李子垭。时任红七十三师政委张广才于1960年6月18日谈话回忆:1933年1月,红军到达碑坝后,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动人民群众,实行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剿匪反霸,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在建立苏维埃的同时,还建立了地方武装游击队、赤卫军等,维护地方治安,镇压土豪劣绅,保护人民政权;大力发展生产,帮助人民群众劳动生产,抢种抢收,保卫生产,支援前线,一切都为了战争的胜利。1933年5月在碑坝(当时,整个碑坝片区,含坝溪、碑坝、西河、广家、白玉、马元、福成都隶属四川省通江县辖,1953年才将碑坝片区划归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辖),红七十三师派员协助建立了中共红江县坝溪区委和川陕省红江县坝溪区苏维埃政府(下辖坝溪乡、碑坝乡、朱家坝乡、程家坝乡、西秦乡、马巷子乡6个1933年4月至1935年7月建立的乡级苏维埃政府),办公地点设在坝溪武庙。由于民团和土匪骚扰,后搬迁至院坝坪,因办公条件限制随又迁至瓦场生产队李子垭。

       坝溪区苏还帮助乡苏政府大力开展群众性打土豪、分田地等红色革命运动,巩固红色革命政权。仅碑坝乡苏人民群众打土豪46户,开仓放粮4460余石,计约130多万斤,解决了群众生活困难。实行了土地改革,坝溪苏区碑坝的2500多户农民分得了30000多亩土地。红军在坝溪苏区,一方面同军阀武装进行战斗,一方面领导人民群众发展生产。为了打击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解决军民用纸的困难,1933年8月,在芭蕉坪(今福成)创办了工农纸厂,日生产纸2400多张。同时在坝溪创办了铧厂,解决了农业生产用铧困难。一段时间,县经济委员会(县财政局,工农银行)也设在了碑坝街,并办起了芭蕉坪工农纸场,碑坝铧场。大兴集市,制货币,发展工农业生产。当时,在党组织领导下,军民同心协力,在支援红军消灭四川反动军阀田颂饶、杨森、刘湘、邓锡侯、刘存厚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军民团结,同仇敌忾。在惨无人道的黑暗统治和残酷压迫下,坝溪苏区人民苦大仇深,红军来了大不同,对穷苦老百姓胜似亲人,嘘寒问暖,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穷苦人翻身解放,拨开乌云见太阳,扬眉吐气,当家做主人。穷人掌政权,革命热情高亢,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勇敢地站起来力所能及地参加红色革命斗争,积极帮助红军开展革命工作,军民团结,鱼水情深。老人给红军编制草鞋、妇女给红军做饭、洗衣、做鞋,儿童给红军站岗放哨,男女青少年或参军参战,或参加地方红色游击队,或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或组建运输队给红军运送粮食和衣物、武器弹药。文艺宣传队在红军指导协助下编写小剧、歌谣,为红色革命加油鼓劲;有文化的群众和石匠们组成标语队。墨书队在农户墙壁上、门板上、房柱上到处墨书红标,现存12条。錾字队,在石头上錾刻红色革命标语。在坝溪苏区的朱家坝和程家坝、底坪共有红色石刻标语52条,堪称红色石刻标语群,成为苏区红色革命一大亮点。红军入川,摧古拉朽轰轰烈烈红色革命斗争,给予了四川军阀和地方反动武装的极大震慑和沉痛打击,他们极尽余力在蒋介石的纵容下疯狂拼死挣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名团暗匪视红军和红色新政权为眼中钉、肉中刺,想尽一切办法残酷摧毁红色革命政权、屠杀红军官兵和亲属以及拥护红军、拥护苏维埃政权的群众、地方革命干部和亲属。民愤极大,同仇敌忾。 

        坝溪苏区碑坝是著名空山战役的发起地。据南郑县党史研究室《火红年代》131页记载:1932年12月3日至8日(冬月11日),由李先念、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南郑,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第一纵队徐向前部途经将军庙(今圣水镇)、山口子、南华园(在此令73师在碑坝会合)、凉溪寺、桑树坝(今湘水镇)、观音桥、凉水井(今法镇)、法慈院(今法镇)、回龙庙、余家沟、广家店(经碑坝镇以北境内)、廖家坝、联盟、羊圈关、西河口、宝儿坝、郭家坝(今碑坝镇茶园)进抵碑坝。73师在南华园分路行军后,沿大沟、土地岭、杨家营(今胡家营)、黄草坪(今歇马店)、张家岭、歇马店、丁家坪、马鞍山(今高家岭吴家大院)、烧房沟(今牟家坝)、宋家营、马仙坝、郑家坝、老龙池、天池子、羊圈关、西河口、宝儿坝、郭家坝至碑坝街与第一纵队会合。第二纵队由李先念率红25军、29军、71师部分兵力由将军庙、圣水寺、石鼓寺、王河坎、渔营、爱国、龙岗寺、高家坝、杜家湾等地进入碑坝,同徐向前会师迅速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红31军从四川进入底坪,经田家营、芭蕉坪、至程家坝后,12月31日与红军主力总部会师碑坝。红军所到之处同时建立各乡、村苏维埃政权组织。红73师由师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率队布防在碑坝区域的白玉、马元、福成、西河、底坪、朱家坝等地宣传党的政策,打民团,刷写、篆刻石碑标语,开展群众武装运动……1933年3月,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带领下,以坝溪苏区碑坝根据地为中心,在碑坝召开了工农兵代表会议,确定了川陕省苏维埃政权,发动了以袁玉武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开展打土豪、斗劣绅、分田地、开仓放粮系列革命斗争活动。同年4月,红江县委派杜华模、朱仕秀、鲜奎模等,在坝溪街建立中共红江县坝溪区委员会,下辖坝溪、程家坝、朱家坝、碑坝、马巷子、西秦乡6个乡党支部(时有党员30余名)和6个赤卫军游击队。区委建立后,同红73师217团将士们同生产、同战斗,巩固和扩大川陕根据地。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在坝溪苏区碑坝发动了空山战役。

       坝溪苏区74位烈士革命精神挺拔不屈,坚贞向上。1935年1月6日,战斗又在坝溪苏区打响。当晚,坝溪苏区碑坝川陕根据地总部率主力正准备实施战略转移,整编由第一纵队进入南郑各乡村游击战争,扩大建立乡、村苏维埃政府,发动陕南战役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延安;第二纵队进发南郑黎坪经宁强北上长征;第三纵队2000名红军和第36军红军游击队在南郑各根据地配合红军转移北上,其余红军渡江西征。国民党发动地方民团3000敌军向苏区根据地包围,敌人大肆抢掠、放火、烧杀,情况十分危急。这时苏区妇女部长红军战士朱仕秀和区少共书记鲜奎模组织145名游击队员,全部参加由徐向前指挥红四军主力正在反击国匪敌军的“六路围攻”战斗中,战斗持续到次日结束,击溃和打垮了敌匪,打死敌人20000余人。战斗中26名红军和游击队员壮烈牺牲。妇女部长朱仕秀、少共书记鲜奎模在组织抢救红军伤员时不幸落入敌手,被押到坝溪街,残暴的敌人用大刀挎下鲜奎模的头皮,遮住眼睛,用乱石砸死。敌人妄想以此威胁朱仕秀,来追查红军主力及伤员去向。朱仕秀毫不畏惧,不露机密,坚贞不屈,敌人最终将她绑在树上,衣服脱光,割下她的乳房,砍断她的双腿,残杀在坝溪街头。300多名团丁偷袭李子垭坝溪区苏维埃政府驻地,区苏维埃政府三进三出百余间瓦房大院也被敌人烧毁。区政府被烧后闻讯从通江赶到的时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和红31军政委张广才,在这被烧毁的遗址上同苏区其他干部群众栽植枞树、青松、柏树74株,以示74位烈士革命精神挺拔不屈,坚贞向上。该遗址于1981年3月被南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汉中市和南郑区有关党史资料记录,整个碑坝地区2000多人不怕抛头颅、洒热血,毅然舍家离眷,跟随红四方面军大部队出川西进与中央红军会师长征。

       他们离开家乡后,因为战争的残酷而壮烈牺牲,他们留守家乡的亲人在“还乡团”的疯狂迫害下献出了宝贵生命,可是,成千上万老区人民英雄事迹代代相传,他们大无畏红色革命群像镌刻在老区人民心中,成为红色记忆育人励志。

       坝溪苏区9名游击队员跳崖献身是红色革命精神的典范。       1935年2月,四方面军委策应中央红军发动了陕南战役,3月底撤离川陕根据地北上西征,开始了长征。为巩固根据地建设成果,保卫红色政权,留下革命火种,四方面军总部决定组建红军留守部队——巴山游击队(又称红军川陕游击队、红军独立师、川陕边区游击队等,其中“巴山游击队”称谓较多),先后在刘子才、赵明恩的领导下,以四川省南江县、通江县与陕西省南郑接壤的大巴山为阵地,发展壮大游击队队伍,在广袤高山林海缺吃少穿“天当被、地当床”艰苦环境里,与国民党反动势力浴血战斗,誓死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直到1940年2月,游击队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后转战碑坝花园老巢树(又名老枞树)被强敌紧逼在数丈悬崖(马鞍垭)绝境,游击队员 “宁死不降”,9位勇士集体跳崖献身于花园村老枞树马鞍垭。巴山游击队员甘洒热血、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宝贵财富。

           坝溪苏区在红色交通线上,具有陕军与红军形成统战共识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历史地位显著。坝溪苏区所辖的西河、碑坝、坝溪、朱家坝位于汉中至通江、巴中最捷近的米仓古道(又称汉壁古道),被红色交通线创始人武志平确定为红色交通线主线,武志平数次由汉中经坝溪苏区到达通江、巴中红军总部,因此,坝溪苏区堪称陕军与红军形成统战共识的纽带和桥梁。武志平先后7次在以坝溪苏区为主线的红色交通线上出使川北红军,赢得了红军首长信任。1933年5月27日,徐以新随武志平从苦草坝出发,途经通江县辛场坝、坝溪碑坝,化装成赶集的老百姓前行,于31日到达汉中。6月1日上午,在南郑城(今汉中城)内国民党三十八军军部参议王宗山家中(今汉中市委机关西侧鸭儿塘),陕军与红军开始秘密会谈。徐以新表示,只要你们遵守宣言提出的三个条件,我们愿意同你们保持友好关系,可以巴山为界,互不侵犯。孙蔚如表示,希望红军去打胡宗南,他们可给一些帮助。四天时间,与孙蔚如谈判两次、与王宗山谈判三次,他们的意见一致,表示不进攻红军,期望红军西进与胡宗南部队作战。在这个原则下,同意双方建立一条可以经常往来的交通线,并愿意帮助红军提供物资援助和部分军用地图。徐以新表示赞同。

       6月5日,武志平和徐以新准备由南郑赶回川陕苏区。此时,红军已粉碎田颂尧“三路围攻”,红军总部已搬到辛场坝。徐以新回红军总部汇报情况,武志平在羊圈关住下了解当地情况,并给苏区领导人写信说明杨、孙二人仅能保持中立的原因,不能因在政治上难以结合而冷淡对方。红四方面军召开军委会议,认为应当订立互不侵犯的停战协定,在汉中建立交通站,开辟交通线,决定由徐以新第二次出使汉中。

       6月24日,武志平与徐以新在坝溪苏区的碑坝会合,再次去汉中。徐以新表示,红四方面军总部首长完全尊重杨虎城、孙蔚如将军的主张,赞同第一次会谈磋商意见。双方协商确定:一是以巴山为界,互不侵犯;二是相互配合,打胡宗南;三是红军可以设立交通线,陕军可以提供一定的物资;四是在陕军阵地前沿设联络站,红军可以用隐蔽的方式来汉中采购部分日用品,并由武志平全权负责处理边界事务,至此以坝溪苏区为主线的红色交通线的建立与使用、坝溪苏区组织红色交通线运输队和境内碑坝街宏济宫、西河凉水井秘密交通站(又称秘密联络站)、陕军和红军通过此线在汉中达成统战共识,“汉中秘密协定”的正式签订,打破了蒋介石对红军的生活、军需物资的封锁,为红四方面军成功创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军地和接应中央红军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成为“西安事变的序曲”。 

        坝溪苏区烈士热血染疆土,革命英雄万古留芳名。经资料记载和笔者民间走访得知,坝溪苏区红色革命故事很多很多,蟒蛇滩战斗、黄粱崖战斗、坝溪战斗、石马寨战斗、老枞树战斗、磨儿崖战斗、底坪战斗、猫儿寨战斗等红色革命战斗遗址、遗迹多达三、四十处。经笔者几经实地考证,仅碑坝集镇后山石马寨战斗遗址内一处就有16座作战而牺牲的红军坟。处处都是烈士鲜血浸染的红土地,处处闪耀着坝溪区委朱仕秀、鲜奎模、程家坝乡苏区袁玉武、陈文学、彭邦志、朱仕磕、损开举、红色交通线孤胆英雄武志平、巴山游击队员9勇士跳崖等红色革命英雄,是一个革命英雄群体的代表,坝溪苏区对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壮大和巩固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世代镌刻心中永久追思与怀念!


         【作者简介张青云,汉中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研究会会员, 省、市、区作家协会会员 ,南郑政协文史、党史特邀撰稿人,南郑区党校特约红色文化教研员。现就职于碑坝镇政府。已在各类书报发表文章150余万字,著有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川陕边红区漫记》和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米仓山风情》专集,并与张海生、汪建业合作编著《川陕苏区陕南革命斗争史》一书。累计在各种媒体发表文章150余万字。共为境内外党员干部、学校师生义务宣讲红色党史50余场次,听众约300余人,其事迹先后在陕西党史、汉中日报和省、市、县电视台刊播。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