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资讯
扩大文化惠民服务 助推“文化名市”建设-----十八大以来汉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综述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17-10-25 23:10:39
       十八大以来,汉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围绕经济发展战略,以加快推进“文化名市”建设为目标,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文化惠民为重点,改革创新,狠抓落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3个、省级文化先进县6个,镇巴县、勉县、宁强县分别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电影之乡”“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称号。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文化基础设施是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物质载体。硬件设施由旧变新,服务由少变多……持续推进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5年来,凝结成一组组熠熠生辉的数字…… 建成总投资7600余万元,建筑总面积1.4万平方米的市非遗及羌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完成了地方与陕西理工大学联建联办的公共图书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876个、公共电子阅览室8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3017个,实现公共文化馆站、文化信息共享县镇村全覆盖。累计建成农家书屋2767个,投入资金6200余万元,配送图书500余万册,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全市223个公共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全民阅读广泛开展,“书香天汉”阅读品牌深入人心。

       据统计,仅“十二五”末,全市文化建设投入资金达7.5亿余元,比“十一五”增长416.7%。全市广播电视已形成以有线为主、无线为辅、卫星补点的综合覆盖体系,实现了广播电视从模拟化向数字化、网络化的转化。全市共有播出机构11家、高山无线发射站11座、有线数字电视传输光缆5372公里,网络覆盖11个县区151个乡镇近200万人。投入资金13700万元,安装设备36万套,解决了100多万偏远山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建成农村应急广播室3122个,县镇级标准化服务站198个,建成城市数字影院16座,为6个贫困县建成县城城市影院。投资2236万元,完成了7座中央无线覆盖工程发射台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16%、99.02%。

 

 

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 

 

       五年来,全市艺术创作以汉中广阔深远的历史文化和禀赋独特的自然生态为背景,挖掘彰显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精心创排了大型舞台剧目《汉上华章·风雅颂》之《汉雅》《秦巴山水间》《巴山深处我的家》《韩信拜将》等一批获奖剧目,创演的《汉颂》荣获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剧目;汉中民歌《薅秧歌》《郎在对门唱山歌》获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银奖;电影《青木川传奇》获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电影《风过菜花黄》、专题片《汉源》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古路坝灯火》、《风雨天池寺》等相继公映,电影《定军山情歌》入围第34届国际电影节并荣获最佳剧情奖,《云中谁寄锦书来》、《陕南往事》、《秦巴之恋》开机拍摄。在央视十套播出了大型人文类六集电视纪录片《汉水汉中》,制作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汉魂汉脉》,并在陕西广播电视台播出;央视纪录片《汉中栈道》、《汉中天坑》即将在央视播出;面向全域旅游市场打造的大型演艺精品《出师表》,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制作中英文版本《秦岭四宝》等电视专题片,参加了四川省金熊猫纪录片节,得到荷兰、英国等国外媒体机构好评,充分展现“两汉三国·真美汉中” 城市形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绩斐然  


        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保护传承工作。建成市县非遗保护中心12个、非遗展厅12个。相继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对27个非遗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对4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按每人每年2000元给予专项资助。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6个、省级58个,命名市级非遗名录84个、县级305个,被认定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27名,建立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具有汉中地域特色的国家级非遗名录《镇巴民歌》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并成功亮相《星光大道》舞台和新加坡“春城洋溢华夏情”金牌庆典活动。洋县贯溪非遗项目皮影戏远赴比利时,与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等文化艺术团进行交流,成为汉中民间艺术国际交流的凿空之旅。国家级非遗名录洋县《悬台社火》和宁强县羌族傩艺上刀山在西安大唐西市与国家级、世界级非遗艺术同台竞技。汉中民歌“清早起来去上山”“汉调桄桄”等4首乐曲被教育部纳入“国家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汉中傩舞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相继编撰出版了非遗保护资料《中华梨园奇葩—汉调桄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邮册图典》《永远的文化记忆》等一批保护成果。 

 

 
行业监管有力有序,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五年来,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方针,把握正确导向,创新监管方式,严格行政执法,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文化市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执法体系日趋完善,全市文化市场保持了健康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深入推进“扫黄打非”,持续开展“清源”“净网”“秋风”“固边”“护苗”等专项行动,大力开展文化市场整顿治理,不断加大“剑网”“双打”行动力度,完成了全市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整改工作,版权保护成效进一步提升。先后查处案件120余起,累计收缴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10万余件,处置互联网有害信息4万余条,依法查缴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5000余套、拆除1800余套,捣毁非法广播电台5个,有效净化了全市文化市场环境和网络文化空间,维护了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净化文化市场和网络文化环境抽查合格率达95%以上,市文广新局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扫黄打非”先进集体。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实施“文化振兴”工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扶植和培育文化产业主体,鼓励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发挥和利用,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持续稳定增长。目前,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和个体户5000余家户,从业人员近2万人,资产总额1000万元以上文化企业达到60余个,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互联网、影视传媒、艺术培训、工艺美术、印刷复制、出版发行、文化会展、文化用品生产等10大门类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以“互联网+”、“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不断融合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VR”技术体验、数字印刷、融媒体平台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主体快速成长,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有序推进。天汉文化公园、勉县诸葛文化产业园等相继建成投用;兴汉生态旅游示范区汉文化园、龙岗文化生态旅游园区、宁强羌族文化产业园、城固张骞文化园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全市培育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8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25个。五年来,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3%以上,远高于同期全市GDP的增长速度,保持了持续高速、稳步增长的发展势头。 

 

 

        回顾发展历程,展望美好明天,我们将按照“十三五”规划蓝图,认真贯彻市五次党代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实施“五新”战略任务为重点,聚焦主业,做大做强新闻宣传,弘扬主旋律,为加快推进文化追赶超越、建设文化强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