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资讯
厚培文化沃土 谱写古羌新韵 书写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新篇章
作者: 汉中文化网
发布时间: 2024-07-25 09:35:31

        汉中文化网 hzwhwang.com 讯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金字招牌”,去年以来,汉中市全面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系统性保护等重要指示精神,秉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建设理念,不断推动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经过全市上下不懈的努力,2023年7月26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陕西)通过验收,正式确定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全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羌文化2_whw


        坚持依法依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羌文化保护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联席会推进保护区建设,通报进展,分析形势,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并将相关工作写入市委全委会及《市政府工作报告》。为使保护区建设成效更上台阶,经市委编委会议研究,省委编办批复同意设立副处级事业单位“汉中市文化生态保护建设服务中心”,机构及专职工作人员队伍的建立为羌文化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为按期完成保护区建设进度,按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对标《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以量化评价体系和各项评估标准为指引,定期向市县有关部门下发任务清单,逐级夯实责任,不断提升保护区建设成效。


        坚持人才培养,构建梯队有序的传承队伍。实施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出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常态化组织非遗传承人培训。目前,全市现有各级非遗名录项目505项,其中市级以上119项(含国家级8项、省级以上68项)、县(区)级386项;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不断扩大与相关办法的出台,为非遗传承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坚持资金导向,加大各级非遗保护资金扶持力度。生态区设立以来,市县政府和社会力量累计投入保护资金14.77亿元。2021年起,市政府将生态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市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270万元,并将3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作为补充来源,全力保障生态区建设。2024年度争取文旅部中央补助资金775万元用于保护区建设。为规范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制定《汉中市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


        坚持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积极打造羌文化品牌,宁强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羌文化电影《秦巴之恋》《云朵上的绣娘》先后公映,羌族刺绣、羊皮鼓舞、罐罐茶在首届中国非遗年会和央视《春节里的中国》《朝闻天下》中高频亮相。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上,宁强县、青木川镇被命名为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县(镇),宁强县北关小学、略阳县城关幼儿园被命名为陕西省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汉中市非遗及羌文化主题展厅、宁强县羌族文化博物馆被命名为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宁强县北关小学“羌族非遗与课程融合”案例被提名为陕西省非遗典型案例。羌文化在广大群众中的认知度、认同感显著提升。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羌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除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汉中市文旅局局长徐红菊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奋力谱写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新篇章。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