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资讯
“五种模式”让汉中藤编非遗产业旺起来
作者: 王志伟
发布时间: 2024-07-09 12:13:23

        秦巴山下,汉江水旁,一根藤条、一把剪刀,指尖纵横的细腻,千回百折间,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便编制而成,这便是国家非遗“汉中藤编”百折千转的独特魅力。近年来,陕西汉中南郑区围绕“汉中藤编”的活态化展示、产业化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实施生产性保护、打造融合性业态,积极探索“传承人的龙头企业+手艺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创新人的研创基地”模式,逐步走出了非遗文化“活起来”、产业发展“旺起来”的新路子,“汉中藤编”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南郑质量发展的特色名片。

        一、历史变迁与传承

        南郑位于陕西西南部,巴山耸立其南,汉江流经其北,2014年被联合国地名组织认定为“千年古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匠心独具的非遗技艺浓缩了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一座古城的风土人情。

        汉中藤编是以青藤为基本编织材料,运用多种编织技法进行的藤竹结构或纯藤结构的器物编织。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楚汉相争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便用到了藤编。目前,全区以藤编为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0项,传承人106名。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郑是汉中藤编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被誉为陕西“藤编之乡”。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周边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谙熟藤编手艺,用这门小手艺开辟了一条致富路。随着时代的发展、政策的扶持,藤编生意越做越火,从一开始单家独户生产,到十几位村民抱团打拼,再到成立专业合作社和藤编公司,这个小营生逐渐变成带动群众致富的大产业。良顺藤编合作社有入社成员485户,被评为陕西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汉中考察时指出,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24年3月27日,赵一德书记到良顺匠心实业公司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推广“传承人的龙头企业+手艺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创新人的研创基地”模式,与时俱进做好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展示、产业化发展。省林业局印发《关于发展壮大藤编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意见》,从省级层面给予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发展藤编特色产业。“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于今年3月对外发布,标志着汉中藤编品牌迎来了标准化、数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时代,传承了千年的汉中藤编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二、探索创新与实践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汉中藤编非遗产业化新路径,通过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市场驱动,坚持走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运营之路,不断扩产能、拓销路、增产值,让汉中藤编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新动力”。

        (一)传承人的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我们依托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系统性加强传承人才培养,为非遗产业化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鼓励引导非遗传承人创办企业,围绕技术改造、设备投入、品牌包装,制定“一对一”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成长壮大。汉中藤编第四代传承人陈良顺,早年收徒传艺、走街串巷,带动周边乡亲参与藤制品编制,1995年开办良顺藤艺编织厂,2020年在政府支持帮助下成立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企业逐步由小变大,2023年销售总额8600余万元,辐射带动农户2000余人。通过良顺匠心实业公司的龙头引领,黄官镇聚集了鑫豪藤编、顺成藤器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构建起原料种植、生产加工、设计研发、线上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条。目前,全区从事藤编企业5家,其中规模以上2家,年总产值1.21亿元。

        (二)手艺人的合作社,聚力抱团闯出共富之路

我们始终把汉中藤编非遗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放在首位,把散落在各个村落的手艺人聚集在一起,组建成立汉中藤编协会,制定藤编产业发展行业标准,定期举办非遗编织技能大赛。组织成立藤编专业合作社,相继衍生出“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五大手工艺制品,开发出家具、装饰、文创三大系列300多个品种。带动黄官镇、青树镇、红庙镇、两河镇、濂水镇等镇3200多人从事手工编织生产,户年均增收1.2万至3万元。目前,全区“五编”企业、合作社12家,2023年“五编”销售额1.43亿元。

        (三)勤快人的家庭工坊,有效解决留守群众就业

近年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成为乡村振兴老大难问题。我们发挥“家庭工坊”灵活就业的优势特点,按照“非遗+产业+就业”路径,成立藤编精准扶贫培训就业基地,免费为贫困户、农村留守群体提供技能培训,承办“国家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每年组织开展藤编、刺绣等非遗技能培训8-10期,累计培训学员6000余人,为260名脱贫群众提供岗位。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扶持农户自建家庭工坊,靠自己的指尖技艺稳定增收。目前,全区家庭工坊46个,带动3800人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增收4000元,昔日“小作坊”成长蜕变为产业“新工场”,一大批留守群众转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

        (四)电商人的线上小铺,破局出圈拓宽销售渠道

藤编等非遗产品受其地域性、往往好产品卖不出去,在价值链低端徘徊。我们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营销融合,目前全区有镇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22个、村级电商服务站286个,电商从业者近万人。率先在全市成立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引进京东数字城市基地项目,打造全市首家网络直播创业孵化基地。2023年,基地直播1162场,孵化电子商务师395人,培育本地网红20余人。通过“非遗+线上直播”与电商平台深度对接,“良顺”“黄关”“巴山巧娘”等龙头企业纷纷在天猫、京东开设店铺,全年各类非遗产品创收近2亿元,电商平台占比68%。同时,利用京东国际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进出口贸易,产品远销美国、丹麦、西班牙等国家,良顺匠心实业公司每年出口欧美的产品约占其总量10%。尤其是为西班牙奢侈品牌罗意威提供的会员伴手礼,风靡整个欧洲市场,一把小扇子售价高达1500元人民币。

        (五)创新人的研创基地,向新而行赋能产品升级

从最初的“指尖手艺”到如今的“指尖经济”,汉中藤编产业化之路一直在与时俱进,瞄准高端市场,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改良打藤、染色、编织等关键工序工艺,良顺藤编一家企业研发新品达100多款,申请专利25项,藤编产品荣获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优秀创意产品奖”,全国休闲农业创意巴人工坊精品活动“包装创意银奖”;与陕西理工大学、西安美院、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教学实践基地和传统非遗文化研究基地,围绕“产品设计+设计服务”打造创意产品,开展“艺匠融合,协同创新”设计工作坊活动,提升藤编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探索产业链跨区域分工协作模式,前端销售放在汉中,生产加工在成都崇州,设计研发分布全国,通过抖音直播平台迅速打开市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每月都有新款上市。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非遗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需要情怀,也需要理念的革新,需要“非遗”人的坚守,也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政府的支撑,必须避免行政主导和商业驱动削弱非遗项目的“本真性”,既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又让非遗产业火起来,更好地传承千年之艺、汇聚产业之势、走稳共富之路。

        (一)活化传承与创新升级是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坚持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协同发力,设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非遗联席会议制度,编制完成《汉中藤编》等多个项目的保护规划,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和数据库。健全青年传承人评选工作机制,依托各级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开展带徒授艺活动,合理设置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从根本上解决了非遗传承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问题。同时,注重以生产性方式保护“非遗”项目,将编织技术运用到家居日用、装饰工程、服装艺术、创意作品、首饰工艺等领域,赋予藤编“老手艺”新生命。

        (二)政府引导与规划引领是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的坚实根柢

汉中藤编作为具有产业化经营开发优势的非遗项目,成立南郑区传承发展“汉中藤编”非遗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传承发展“汉中藤编”非遗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藤编产业,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种植基地,创建青藤种植核心区和技术推广实验区。依托陕西藤编之乡黄官镇资源禀赋,投资4600万元打造全市非遗文化产业核心区,建设标准化厂房3万平方米,积极引进羌州绣娘、黄关黄酒等非遗品牌,推动非遗文化、创业企业、手工产业等“小手艺”落地“大园区”。

        (三)以文塑旅与以旅彰文是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致力探索“非遗+旅游”新模式,为非遗“活”起来开辟新路径,实现了“1+1>2”的效果。坚持全域旅游理念,开发藤编精品旅游线路及研学基地,将非遗传习、非遗研学嵌入5条观花海线路,利用“汉调桄桄”戏曲文化特色与秦岭四宝融合IP形象制作出一批新颖别致的文创产品。聚力打造黄官非遗小镇,举办黄官黄酒文化节、“五编”大赛,持续开展非遗进网红打卡点展演、非遗云上展播、非遗项目产品展销,让游客近距离欣赏、体验、感受非遗文化独特的魅力。

        (四)解决就业与返乡创业是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下滑,国内许多企业关闭,农村劳动力回流逐渐显现,我们始终把返乡就业创业作为高质量增收的活力之源,加大力度优环境、建平台、惠政策、促回归,充分发挥社区工厂和帮扶基地作用,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累计培育认定社区工厂24家,就业帮扶基地17家,2023年带动群众就业3000余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3亿元。定期摸排回流劳动力数据和本地“五编”企业用工需求情况,与各技校、职教中心、培训机构深度合作,有针对性开展“订单式”培训,让更多的返乡“产业工人”就地转移重新上岗,实现“增收”。

        (五)集体增收与群众致富是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乡村因非遗而兴,群众因非遗而富。我们注重把非遗文化“好资源”变成“好产业”,切实把非遗价值变成群众看得见的实惠。坚持聚户成社、抱团造血,鼓励村镇党组织积极领办各类合作社,做给农户看、带领农户干、帮着农户赚,引导农户“抱团闯市场”,最大限度把群众镶嵌到原料种植、工厂生产、末端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合作社增效益、农户增收入;坚持聚社成企、规模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联动,支持区域内龙头合作社“抱团”成立公司,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区域化品牌、统一销售标准,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全新格局。坚持聚企成链、构筑优势,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形成了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片农户、做大一个产业的辐射效应。(本文作者为汉中市南郑区委副书记、区长)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