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资讯
【艺术评论】张正国:民歌有灵——胡远清和他的音乐创作
作者: 张正国
发布时间: 2023-11-23 20:29:53

远清是站在学术高地的作曲家。


早在1986年,四川音乐学院学报就发表了他的学术论文《也谈民歌的以字行腔》。论文的副标题是:兼与冯光钰老师商榷。冯光钰是四川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理论家。瞧瞧,音乐学院、学报、学术论文、教授、商榷、理论家,这些关键词,真是一字一光环,一字一肃然。那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能在地方小报的边边角角点几窝豇豆、种几行萝卜绝非易事;而他却一鸣惊人,居然登上级别如此之高、难度如此之大、学问如此之专的学术高地,与教授专家平等对话,令人叹服。


远清还在包括《人民音乐》在内的大小报刊、各类志书或文艺集成发表、刊载了数量可观的民歌研究类文章。除了《也谈民歌的以字行腔》之外,其它如《山的启示》、《归来兮,音乐艺术之魂》、《镇巴孝歌的理想主义倾向及其它》、《镇巴民歌的特点、地位、目前状况及地位》、《定远厅志古谱考译》、《关于散板与紧拉慢唱的记谱问题》等,皆上乘之作,至今不失成色,保持着理论的纯度、亮度和航标功能。


远清立论有根,论述有据,涉猎领域宽广,学术话语专业到位,能够感知他有饱满的知识准备和学术磨砺。例如古谱之学,犹如文字考据学一样,属绝学之类,如果没有充分的古今音律知识,岂敢考而译之?他还有一种思辨激情。例如他与冯光钰先生就民歌是“以字行腔”还是“以情行腔”展开的辩驳,真有“如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淋漓感。尤为可贵者,他的立论或论述,既控制在学理规范之内,更充分挥发个性。没有空中楼阁式的空泛,没有盲人摸象式的偏颇,没有井底之蛙式的自大,没有一孔之见式的狭隘。他的立论或论述,得益于直接采风,得益于涵养地气。例如多段词民歌,被冯光钰教授用来论证民歌不必“以字行腔”而直达“以情行腔”,远清则在直接采风中发现,多段词民歌每段词的旋律实际状态是“十唱九不同”;对于民间歌者来说,以字行腔不是方法,而是本能;正是本能,引导他们在面对不同字调的歌词时,用自动改变个别音符或乐句、增加装饰音等方式,达到既不改变基本旋律又让字音清楚的目的。远清认为,如果仅从纸面记谱做研究,很可能背离民歌的原生状态,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只有在山水间流动的、在劳作中飘荡的、在季节间凉热的、在歌者口中吐纳的譜面,才能倾听到、探知到民歌的真谛。


在《归来兮,音乐艺术之魂》这篇短文中,远清认为汉中音乐创作经历了《红梅岭》和《背二哥》、《巴山顶上修堰塘》两个高潮,在此之后,虽然呼唤精品的声音此起彼伏,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委,是否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缺少理论光照,创作盲目,作品苍白;其二,失魂散魄,着眼表象,千人一面,千歌一腔;其三,实用主义盛行,作品失去生命血色,沦为欲望奴仆;其四、肤浅解读地方特色,导致封闭排他,忽视艺术共性的重要意义;其五,舍本求末,丢弃艺术本真,满足发表获奖。窃以为,这篇写于1989年的短文,至今没有失去理性之光和实践意义,仍有警示之力,启迪之功,为音乐艺术招魂依然任重道远。


魂在何处?


权威性刊物《人民音乐》曾发表远清的文章《山的启示》。在这篇富于现场感的文章中,远清描绘了一个割漆匠,一个在劳作中释放情感的歌者。他写道:


我被震撼了。这是仅仅读着现成曲谱所无法体验到的感情。简炼的旋律,连一个八度都不到的音域,使我感受到了一种原始的雄健之美。第一个音就是全曲的最高音,可以想见,在那群山刚刚苏醒的沉寂的黎明,在那一阵“哦吙”声歇息下来后的无声的世界中,兀地冲出来一个b2音,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拔地而起的壮美之感。大巴山层峦叠嶂,一人引吭高歌,万山回声不绝的全息音画,高度浓缩在了这短短九小节的山歌号子之中……


这种入骨入髓的高峰体验喻示,我们痛切呼唤的音乐艺术之魂,可能就深藏在千年不朽的民歌之中。民歌有灵,万物有情。经过千年万年的传唱,经过千年万年的锤炼,不知有多少祖辈的喜怒哀乐融进了民歌,不知有多少生活细节和尘封故事起伏在民歌的旋律之中;那些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装饰音,或许就藏匿了老祖母与老祖父月夜的一段情事。倾听民歌,就是感受祖先的气息,就是接通久远的血脉,就是寻觅过往的生态,就是破译时光的神秘。在云雾中袅绕、在山谷中回荡的民歌,携带着山民的生存密码和情感密码,被刻录在比任何历史都要恒久的山水之间。


远清用切身体验开悟我们,对民歌和自然山水要持敬畏之心;以为它们只是可利用之物,纵然你使出洪荒之力呼喊“芝麻开门”,宝库的心门也不会为你敞开。他正是站在这样的情感立场走山访水,与民间歌者水乳交融,与原生民歌贴心拥抱。在采风和创作过程中,远清常常物我不分,幻觉中化身为山,化身为水,化身为歌,处于不知蝴蝶梦见他还是他梦见蝴蝶的狂放梦幻状态。


汉中艺术界前辈裴斐老师曾经开玩笑说,远清和他的作品有巫气;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他也经常处于酒神状态、灵感状态。


他曾经临时担当大型合唱指挥。只见他双目如隼,聚焦迅速;面容似豹,气场威凛;那一根指挥棒似乎不在手中,而是从他的眼中射出;本来不齐不整的合唱队伍瞬间服服帖帖,激情迸发。友人聚会,大家常常被他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述和精彩表演所吸引;其瞳仁聚散快捷,面部肌肉收放自如,普通话和镇巴话交替使用无缝衔接;就在聚散收放交替之间,各类被放大的表情轮番出现,惊诧、害羞、虔诚、狂喜、佯怒……,谐趣横生,幽默成慧,磁场勾魂。难道他真的在山精水巫那里学到什么招数,像格林童话中的魔笛一样,能够入百鸟百兽之耳,勾百鸟百兽之魂?


纵观远清作品,各种面貌齐全;而真正体现其艺术功力、艺术理想的作品,集中在歌剧、舞剧、打击乐作品。其中原委,就在于此类作品可以在规定情境中相对自由地表达人性情感。其代表作是歌剧《清泉与白云》中的《竹林歌》,歌剧《唢呐声声》中的《哥也恋来妹也恋》、《杏花春雨三月天》,等等。他精心、静心体味剧本包孕人性的部位,挖掘并放大富有抒情价值的细节;创作中始终有山谷回声和源头水韵相伴相随,屏其声,静其气,唯恐泄漏、耗损原生民歌的元气,尽力在作品中、舞台上还原山水真气。无论是悲情气息还是狂放情愫,无论是舒缓叙怀还是激情表意,都是那么自然优美。曾数次聆听《竹林歌》,情深处,清泉不忍远流,白云不忍高飞,竹林溢满美丽忧伤气息。汉歌一位友人无比感叹地说,远清写的歌太好听了;有天晚上他独坐汉歌桂花苑,月光似水,树影婆娑,隐约传来《唢呐声声》的排练歌声,听着听着,心被触动了,不觉双目酸涩有泪。你听:“……妹也恋来哥也恋,葛藤上树死也缠;遇上樵夫砍回去,填进灶膛一起燃……”,男声与女声的独唱、对唱、和声,炽热、深情、狂放、质朴,男声追逐着女声,女声缠绕着男声,野天野地野山野水,巴山的情歌钻心摄魂!为小合唱设置的音乐犹如山谷回音,爱撫般地回应着情人们的心灵歌唱。这种引爆共鸣、牵引情感的力量,就是裴斐先生所说的巫气吗?就是远清呼唤的音乐之魂吗?


打击乐《巴山雨》是远清最具魅力的经典之作。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好像艺术之神降临苍茫巴山,这一场润心润情的夜雨,是艺术之神借远清之手完成的杰作。万物在聆听,并在聆听中修复身心,激活灵魂。有人神秘地告知我们,《巴山雨》有移化天象的魔力。据说镇巴剧团每排练一次《巴山雨》,就会逗来一场大雨;在什么地方排练,雨就下在什么地方。更为神奇怪异的是,剧团应邀去四川通江演出,明明是大晴天,《巴山雨》剧组一登台就开始下雨,演出结束,太阳又从云层钻出。科学告知我们,这种现象纯属偶然巧合。美学则开悟我们,偶然巧合往往是构成艺术的枢纽式部件。老百姓尤其願意相信巧合的灵异之事,《巴山雨》招风唤雨的故事,至今依然被乡亲们津津乐道。


希望真有超自然力量存在。


相信这种力量就贮存在民歌之中,艺术之中。


【作者简介】张正国,曾供职汉中市文化局,汉中市群艺馆,汉中市文联。在北师大出版社、台北云龙出版社出版文化专著《大清余境》。香港凤凰卫视七集专题片《大西北之小江南》撰稿人。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