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资讯
【追循足迹担使命 感恩奋进谱新篇】小产业撬动大市场——汉中良顺藤编匠心编织美好生活
作者: 汉中文化网
发布时间: 2023-08-12 22:47:18

        汉中文化网 hzwhwang.com 讯  在秦巴山水间,汉中藤编久负盛名。他们凭借古老精湛的藤编技艺、精美实用的藤编制品,带着群众一起走上致富路。

        56d456b9447cdcc918a79c155e2126b


        近日,“追循足迹担使命  感恩奋进谱新篇”——网络媒体看汉中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汉中藤编龙头企业良顺藤编公司,《汉中文化网》记者现场了解企业破茧成蝶的创新之路,感受传统非遗助推乡村振兴的执着情怀。


        出汉中经龙岗大道,过244国道走红寺湖路不远,藤编之乡非遗小镇南郑区黄官镇就在眼前。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

        a3bf0a8b2907d5442d948d3fda3d3a2


        这里的主人陈良顺介绍,公司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是一家集文化传承、技艺研发、生产制造、电商销售和进出口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制造业企业。主要以“汉中藤编”技艺为依托,以“绿色、健康、匠心、传承”为理念生产销售藤编制品、棕编制品、扇编制品、草编制品、竹编制品、其它手工制品等传统手工艺品。


        走进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流水作业不同区域的火热场面。工人们神情专注,一根根藤条在他们手指的飞舞间丝丝环扣、上下翻飞,一出指尖上的舞蹈演罢,便幻化出美丽的图案,传承了千年的记忆,变成了神奇的魔术品,吊灯、篮子、腰篓、渔具、桌椅......一件件精美的藤编制品,使人感慨藤条编织的不仅是一件件生活用品,更是传承传统民间技艺的精粹艺术品。


b7e02bee8fb52eff249f2da7846a57f


        “就拿一把椅子来说,要制作藤编骨架、造型编织,经过编辫、平编、绞编、串接、串连、缠扣、盘结编花等编织技法,然后细心地打磨、上漆等流程才能完成。”有着40多年藤编经验的老手艺人彭文领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向记者介绍。


        陈良顺告诉记者,黄官镇位于南郑区西南部,地处浅山丘陵间、濂水河上游,此地盛产青藤。这种质地坚韧、枝条极长的藤本植物,其外皮手感平滑、弹性极佳,是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采集回来的藤条,经过高温蒸煮、漂洗、晾晒等多道工序后,就可以制作藤编产品了。


IMG_0374


        藤编以青藤、竹、木为原料,是运用手工编制各种生活器具或工艺品的传统技艺,其工序复杂,编织难度大,主要工序就有剥皮、撕条、编织、钉串、盘花、锁边、缠脚等几十道,单编织手法、编织花样也有几十种,一把藤椅的制作,要经过两三位工匠之手才能完成。


        他信手搬起一把椅子说,汉中藤编具有纯天然、纯手工、绿色环保、质韧体轻、大方耐用、雅致简朴、透气舒适等特点。藤编的编织技巧主要以编辫、平编、绞编、串编、缠扣、盘结编花等为主,工匠们将一根根细腻的木竹、青藤通过精湛的编织技艺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所有工艺品从原材料采集到做成成品,一直保持绿色环保的理念,通过纯手工匠心制作,将生活之美、手工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件藤编制品都兼具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8438d5326710dee98553f69f347f1c9


        藤编,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三国志》中就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所谓“藤甲”就是用藤条编织的战衣,书中还有着“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剑皆不能入”的描述。2014年,以黄官藤编为代表的“汉中藤编技艺”成功申请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建立“汉中藤编技艺”传承基地。2021年5月,“汉中藤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陈良顺回忆说,1982年他父亲被评为汉中地区第一批劳模,领完奖回到家就开始琢磨怎么用祖传的藤编手艺来发家致富。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多久父子二人就靠着手工藤编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万元户。那时候,手工藤编产品还比较单一,仅仅只是一些藤椅、桌子等产品,销售渠道也很少,全靠人力背着走街串户售卖。


24d0fb52f096ce393efe27199004747


        1995年前后,他先后到四川、贵州、广州等地的藤编家具市场去考察学习,一边看市场上畅销的产品样式,一边了解客户需求,回来后就在自家传统手工藤编技艺的基础上进行样式和品种的创新,慢慢地将手工藤编产品从最初的几样产品发展到如今涵盖面广泛的100多个品种。


        随着手工藤编市场的打开,订单越来越多,很多企业找到陈良顺,希望订购他的产品。为解决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经营的问题,2007年他成立了良顺藤编公司,将藤编从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入正规化公司运营。


940ae37e7990b5051840d35e5067898


        “那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我,认为非遗传统工艺费时费力,最终都要被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所替代,没有发展前景。可我不这样想,只要打开销路获得市场认可,实现良性循环,不断创新就可以永葆生命力。”在陈良顺的坚持下,近几年传统手工藤编产品的销路越来越好,甚至走出国门牵手国际奢侈品牌,成为了新的时尚宠儿。


        “现在我们不仅为西班牙奢侈品牌罗意威提供桃心小藤扇作为伴手礼,并且以每年2万把的订购量销售,上半年美国一家汽车公司也跟我们批量采购了一批老爷车前挡板,每年还有稳定的出口订单。”陈良顺开心地说。


82e19ed9b78383bf7522b826413a12f


4c9cc399054347608224c2405122447


        近年来,南郑区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传统技艺,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创新传统工艺、丰富产品种类、打造知名品牌等方式,不断壮大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五大”特色产业集群,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形成产业集群,推动“指尖工艺”转化为“振兴力量”,进一步提升联农带农效益。



        南郑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李艺娜介绍,该区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直接带动黄官镇、青树镇、红庙镇、两河镇、濂水镇等周边几个镇760余户农户,3000多人从事手工编织类产业的生产发展, 从原材料的种植到手工生产加工,再到线上线下销售,实现了农户全覆盖、共参与的产业模式,目前已形成健全完善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李艺娜介绍,藤编增加群众收入主要靠原材料销售、就地进厂务工和发展庭院经济三种,免费为村民提供藤条原材料、种苗和技术培训,通过在公司务工或者居家编制等方式,灵活生产加工,让更多的农户能在家就能致富增收,所有成品由公司统一回收销售,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劳动力及弱劳力就业问题,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如今,良顺藤编带动当地5个镇3600多个家庭发展“五编”产业,平均每户每年增收30000元以上。截至目前,该区“五编”产业辐射带动周边6个镇近4000名群众增收,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384人,户年均增收10000余元,特色产品远销欧洲等地,年均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