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必有其赖以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优良传统;一个时代昌隆的门第,也必有其赖以传家的家风家训。中华上下五千年圣贤相继,德慧相传,靠的就是依托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风家训的滋养。为更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本网授权刊发《天汉百年百家》120个家庭的典型事迹,今天刊发《文明家庭的“忠、孝”花》,以飨读者。
佛坪县大河坝镇五四村三组的土地堂,是一个群山环抱、钟灵毓秀的小村庄,这里居住着张氏家族。翻开张家《家谱》,其文、彦、兴、成、睿五代,从祖父张文明到儿子张彦生、张彦才,再到第三代张兴义、张兴信、张兴谦,第四代张成龙、张成荣,第五代张睿哲、张睿源等,历经百年,现有80余人。在校读书11人,教师、医生、军人等各行各业工作者4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25人。
20世纪30年代,山西遭灾,为了生存,勤奋、聪慧的张文明、苏金莲夫妇与父亲张治坤等,由山西迁洋县槐树关定居,依靠农商兴家置业。一家人辛勤劳作,维持20多人生计。农忙从事农耕,农闲走村串户,赶场摆摊,销售小百货。张文明有子张彦生、张彦才。
张文明在一次砍树时,不幸去世,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年仅17岁的张彦生、黄居莲夫妇,挑起家庭重担,携全家迁至佛坪县大河坝镇土地堂,靠父亲在世时节俭下来的积蓄,购置几亩田地维持生活。
1979年劳模会上,中共佛坪县委书记杨树鼎代表县委、县政府给售粮大户张彦生奖励秦川牛一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张彦生承包10多亩田地,辛勤劳作,连年丰收,完成公购粮任务后,又将余粮交给国家。1979年他卖给国家余粮1万斤,成为全县唯一的售粮大户,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张彦生当选村主任后,带头发展经济园林,拓宽增收渠道,被誉为致富能手。
张彦才长子张兴和,为减轻家庭负担,放弃学习机会,白天干活,晚上编织草鞋贴补家用,供弟妹上学。包产到户后,以会管理被推选为生产队长。
张氏子孙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不怕吃苦、勤俭持家的品格。他们上学时主动为家里打柴担水、割草喂猪,星期天参加集体劳动。这为后来健康成长、步入社会积累了精神财富。
善良、奉献是张家人的家训。教育子孙,要以善为本,和睦族邻,助人于困,救人于难。
初到土地堂,生活并不宽裕。残疾孤儿薛某逃荒到张家,苏金莲了解到薛的情况后,毅然决定将其收留,视其为子。薛某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便长期居住下来,并学习打理农活。后来娶了媳妇,延续了薛家血脉。解放后薛某尊苏金莲为母亲。
在苏老太太教悔下,儿孙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儿媳刘清莲在缺医少药年代,义务为左邻右舍接生,经她接生母子平安者达18人。她还见义勇为救起掉入水井、粪池中小孩3人,在族邻中深受人们尊敬。
2004年修西汉高速公路,张家几户人的楼房在高速路建设的主道上,他支持建设,按时拆迁。
每逢捐资活动,他们都慷慨解囊,把善良、奉献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钱捐款,有物捐物。1986年全县集资办学,他们捐款捐物的事迹被《佛坪县志》记载。
追求知识是张家兴旺之魂。张彦生、张彦才弟兄俩深受父母教悔,日子过得再苦,也重视子女的读书。
不管有多大困难,张家人坚持送子女上学,在他们执着努力下,张兴谦等5人均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张彦才为了供子女上学,由妻子刘清莲独自承担家务,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自己到肖家庄电站工地干活,工休时打零工,为子女筹措学杂费和生活费。
张兴平上高中时,途经大哥兴义教书的十亩地,大哥拿出自已省吃俭用的拾斤粮票和伍元钱交给他,讲“读书如稼穑,勤耕致丰饶”的道理。后来张兴平在栗子坝乡担任主要领导期间,心系民众,修通了群众日思夜盼的10公里通村公路。
张彦才夫妇为了让小儿子张森完成学业,把口粮卖了,供其上学,毕业后就职于水利部水电三局。
大集体时期,张兴义在外教书,家里只有爱人杨成英在生产队挣工分,年年是缺粮户。长子张成龙既上学,又做家务,假期参加劳动挣工分。1983年高中毕业被招干,25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乡党委书记。
在长辈们的教育下,上学读书、追求知识的家风代代相传。张森、张入月、张睿哲等上了大学。
张兴谦义务为群众写春联
张家子孙重视读书,也重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张兴义从小酷爱书法绘画。因家贫穷,买不起笔墨纸张,他把砖磨光用水写字绘画,经多年苦练,终成一名书画家。二弟张兴信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参加陕西农民画展。三弟张兴谦曾任县文化馆馆长、市书法协会会员。每逢新春佳节,前来让张家兄弟写对联、绘门画的络绎不绝。(供图/张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