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必有其赖以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优良传统;一个时代昌隆的门第,也必有其赖以传家的家风家训。中华上下五千年圣贤相继,德慧相传,靠的就是依托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风家训的滋养。为更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本网授权刊发《天汉百年百家》120个家庭的典型事迹,今天刊发《文明家庭的“忠、孝”花》,以飨读者。
2017年12月,邱宏涛和妻子丁赟光荣地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并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邱宏涛是汉中市南郑区新集镇木坪村人,1998年12月入伍成为一名军人。20年来,他一直驻守青藏高原海拔近5000米的唐古拉泵站,现为驻藏部队某管线团四级军士长。邱宏涛自入伍的第一天起,就矢志军营建功立业,扎根高原乐做奉献。他刻苦钻研高原管线管理、维护技术,很快成为了高原管线管理维修的专业人才。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兵,被解放军原总后勤部表彰为优秀技术标兵,并荣获二等功、三等功和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邱洪涛的妻子给我们讲了一件真实的事,2011年,邱宏涛休假回家,一进门,就迫不及待的说,老婆我送你一件礼物,随后,就拿出一枚金光闪闪的“卫国戎边金质纪念章”,并深情的告诉妻子:“我是兵站服役时间最长的老兵,祖国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一定要好好干,不辜负国家培养,也不辜负家人和家乡人民的希望”。
邱宏涛的儿子邱墨豪已经上学了,他很少见到自己的父亲,但是当别人问他:你的爸爸在哪里啊,他就会让妈妈拿出那枚纪念章,指着纪念章上的那座山说,我爸爸在这座山上,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邱宏涛每天的工作就是巡视、检查管线,如有破损,就及时维修,确保通讯畅通。他们负责的十几公里管线,海拔5000米,高原缺氧,徒步沿线路巡查都很困难,不刮风下雪还好,若是雨雪天,每一次巡线下来,战士们经受的都是生命极限的考验。但就是这样平凡艰险的工作,他一干就是二十年。至今,仍坚守在唐古拉,坚守在雄伟的雪域高原之颠。
邱宏涛的妻子丁赟,浙江湖州人,大学毕业后在某国企工作。最早他们是通过朋友介绍成为笔友而相识。相隔万里的两个年轻人,通过10年时间和3千多封书信交往,两颗年轻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2006年,丁赟在父母家人的极力反对下辞去工作,悄悄来到心上人的身边和邱宏涛登记结婚。婚后邱宏涛仍然在唐古拉坚守戎边,丁赟来到丈夫的家乡汉中市南郑区新集镇木坪村,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开始了陌生而艰难的山区农家生活。
丁 赟精心照顾婆婆
丁赟从小在都市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过去衣服脏了交干洗店,空闭时还坐坐咖啡厅。自从嫁给邱宏涛的那一天起,这些便都成了一种奢望。一开始,面对陌生的农村生活,丁赟有些手足无措。那口花两个小时生火都烧不热的老灶,那条天晴下雨都会摔倒她好几次的山间小路,那片她从未见过的山坡,都常常为难着这个城里女孩。但是,丁赟并未被生活的艰辛所牵绊,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做一个好妻子、尤其是军人妻子的信心,她一点点地适应衣食住行,一句句辨析着南郑方言,一步步地学习家务农活。如今的丁赟不变的是南方女孩纤细的身材和白皙的皮肤,更多的是干起活来和陕南女人一样的干净利落。
2006年寒冬,儿子邱墨豪呱呱坠地。当时,丈夫不在身边,一个多月后,邱洪涛才和儿子见第一面;2008年汶川地震,丁赟抱着年幼的儿子和公公婆婆挤住在帐篷里,接到丈夫打来的电话说唐古拉也地震了,话还没有说完,丈夫那边电话就突然没有信号了。在和丈夫失去联系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丁赟倍受煎熬,整晚躲在被子里抹眼泪。
邱洪涛一家人在北京天安门前合影
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让丁赟如此执著守候、倾情付出?丁赟说:因为爱人是军人,只想让他放心家里,安心工作。
“人家城里来的姑娘,到咱们农村家庭,啥活都给我们干,既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我们老人,没有一句怨言地支撑着我们这个家!”说起好儿媳丁赟,婆婆心里几多酸楚,几分心疼。
两年前,邱洪涛的弟弟邱凡突然病故,一家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邱洪涛忙完弟弟的丧事就回到了部队,留下了丁赟独自面对两位悲痛的老人、年幼的儿子和凄凉的家。在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日子,丁赟一直陪伴在两位老人的身边,端茶端饭,开导劝慰,带他们输液吃药,硬是用自己的一片孝心把两位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为他们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那时候的丁赟,像突然长大了一样,心里也变得更加成熟了,成为老人们的精神支柱,也成了这个家里的顶梁柱。如今的丁赟炒菜做饭、种瓜种菜、割麦插秧、家务农活样样能干。她的儿子已经小学毕业了,这个孩子很懂事,当他看到母亲既耐心地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又尽心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时,拉着丁赟的手说,妈妈您放心,我长大后,一定要像爸爸一样成为报效国家的有用之材,也会像你孝敬照顾爷爷奶奶一样孝敬照顾你和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