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汉中本土作家作品朗诵赛作品选登】逐渐消失的过街楼村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18-12-13 21:41:05
 

远远地把车停在滨江路的一侧,锁上车门,寻一处僻静之地,坐下,望着眼前的一切,令我大吃一惊。

自从城区修望江南路时,老房子拆迁之后,我还是第一次回到这里。

不远处的路基已经形成,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挖掘机、装载机、还有带着头盔的工人,各行其事。两栋高层楼房已经封顶。有几个人手里拿着一张图纸指指点点。整个工地热火朝天,机械轰鸣。

过街楼村地处汉台区城郊东南部,紧临汉江。这名字由来已久。据汉台区志记载:解放前,过街楼因地处汉江河岸,建有船只停靠的码头,物资转运,行人往来,商贾云集。一刘姓商人在距江边500多米的地方修建了两层阁楼,下层仓储,二层旅店,行人从一层通道经过,可至堤岸码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刘姓商人,将村名改为过街楼,沿用至今,有百年历史。

过街楼村过去以种菜为主要产业,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勉强吃饱肚子。进村道路凹凸不平,到处都是泥巴墙,茅草顶子的房子和乱搭乱建石棉瓦房。

进入九十年代,过街楼迎来城市东扩南移大好机遇,统一规划了新村建设模板,部分村民建起了飘亮的楼房,靠房租就能解决一家人温饱,不到三年,几十幢整齐美观的居民小区拔地而起,成为远近文明村。

然而,那些叫卖声、吆喝声、吵闹声好像还在我的耳畔回荡,绵绵不绝……

我在过街楼住了二十多年,见证了村域面貌的发展变化。那里曾是绿油油的大片菜地,过街楼人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伺候着黄土地,深翻浅种,用汗水浇灌这座城市居民的菜蓝子。

那时菜品种单一,村民自产自销,但收入有限。后来引进大棚温室大棚种菜后,收入翻番。经济的发展,让村民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一大批经商能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脱,机械加工、蔬菜加工、开饭馆、搞运输等营生让全村人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路子。茶余饭后,人们相约到江边散步,在广场前健身,花几元钱剪发剃头等,甚至还可以在众多的小馆子中挑选一个中意的位置坐下来,点上几个小菜,来二两小酒,一边慢慢悠悠地饮,一边看路人匆忙的脚步,那也是一件爽事。

我妻子是土生土长的过街楼人,女儿和儿子都出生在那里。那个地方给我的印象是:脏、乱、差,也臭的很,家家户户都建有深两米宽一米深的厕所,开口的地方大多在路旁,便于菜地施肥,那一带地势低洼且没有排污设施,晴天恶臭难闻,雨天污水横流。

村子中央原来的0一二轻技校的三层红砖建筑已经算是高楼大厦了,村民房屋从土墙式到砖瓦房到后来二层三层砖混结构历经多年演变。但十几年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发展,这里已是商人眼中的香勃勃,寸土寸金,人流,物流集散地,陕南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一一过街楼疏菜批发市场日趋红火,几经扩大,现在规模更大了,配套设施更完善,早晚光顾菜场的市民也源源不断。

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雨的过街楼老旧建筑,一些墙壁上的水泥部分用木棍可以淘一个缝隙出来。过街楼的居民仍然还在吃井水,老式锅灶搞的乌烟障气,楼外的厕所更是臭气难忍。村居横七竖八,村道上塞得满满当当,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窄窄巷道里布满了“机关”,一不小心要么踩上“地雷”,要么碰上“刀枪”。

过去很多家庭住房环境很差,有的三代人挤一间房。过年过节从来不敢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坐。许多家庭的儿女到了成家的年龄,女孩子还好,可以外嫁。但男孩子就惨了,因为没有像样的房子,连女朋友都不好找。但最让人揪心的还是安全问题,一遇到下雨,到处积水,有的地方齐腰深,让人胆战心惊。

智慧勤劳的过街楼村民,任凭尘世变迁,在这片深爱着的热土上,依靠改革开放的政策,饱蘸浓墨的笔锋挥舞不停,书写着乡村的丰碑。小区里鲜花招摇,青草葳蕤,垂柳借着春风的锯齿梳着满头小辫,整个社区似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恰如其分地诠释着人间最美明天。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