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中拜将坛亭子的柱子上刻有民国时冯玉祥将军的一副对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联中所谓“三杰”,就是为刘邦打下天下、建立汉朝的三个功勋最大的人物:萧何、张良、韩信。据《史记》记载:汉朝建立后,刘邦总结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萧何与汉中有关的重要史实有三:其一,他第一个认识汉中,并把刘邦劝来汉中。当刘邦攻取秦都咸阳后,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并从这些“图书律令”中认识了汉中。后来,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想同项羽拼命,被萧何劝阻: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大王王汉中,抚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其二,萧何向刘邦极力推荐韩信作大将军,更为刘邦事业的成功立下了最大的功劳。其三,刘邦由汉中北出三秦,进军关中后,留萧何收取汉中巴蜀粮,供给前方。次年三月,萧何到了关中。此期间,萧何在汉中兴水利,发展生产,保障前方供给,发挥了很大作用。
张良与汉中有关的事有二:其一,为刘邦谋得汉中郡。据《史记》记载:项羽其始只把巴蜀封给刘邦,并未把汉中郡封给刘邦。刘邦为了感谢张良鸿门宴相救,赐给张良金百镒(一镒二十两)、珠二斗。张良献给了项伯,并通过项伯,向项羽请求增封汉中郡。项羽答应,于是刘邦才来到了汉中。其二,刘邦来汉中时,张良送至褒中。返回时,又建议刘邦“烧绝所过栈道”,麻痹项羽,松懈项羽及其三秦王对刘邦的警惕,为以后北出三秦作准备。
韩信从项羽处逃亡后,来汉中投靠汉王刘邦,初任连敖(军中接待人员)。期间,犯法当斩,同案13人皆已斩,夏侯婴执行,当最后一个要斩韩信时,韩信喊道:汉王不是要夺取天下吗?为什么还要杀壮士?夏侯婴报告给了刘邦。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管理粮食的官),仍未重用。韩信经常同萧何交谈,想通过萧何引起刘邦的重视、重用。在未见重用时,便又逃亡了,演出了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绝唱。其后,又说服刘邦接受了他的建议,“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24岁的韩信为大将军,“一军皆惊。”拜将之后,韩信向刘邦提出了著名的《汉中对》(又称《登坛对》),提出了“任天下武勇,以天下城池封功臣,以义兵从思归之士”的组织路线,“举而东,定三秦”的首要之务,与项羽“争锋天下”终极目标。
刘邦和汉三杰以及众多的英雄豪杰在汉中大地上运筹帷幄,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旗帜上,大书着一个“汉”字,直至2200年后的今天,这个“汉”字,仍然飘扬在中华大地上,这是汉中值得大书特书的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