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汉中,艳阳依旧。月初的一个上午,在古城钟楼的一处静室,本网主编一行如期与书法家宋宏老师相约。
宋老师知道我们要来,早早来到工作室。待我们赶到,他已开始又一天的工作——创作一幅心仪的扇面作品。
寒暄见过,宋老师打开还未启封的茗茶,沏上两杯香气四溢的陕南绿茶,撩人心脾。尔后,先生会意先把即将写完的扇面作结,我们赶紧凑上,饱览先生创作神韵。
看先生笔在纸上行云流水,白纸黑纸竟是想要的那种和谐的书韵,来的是那么的自然畅达。这是一位怎样的书家?我不禁在内心发问。
面前的这位书家,与我想象中的艺术家迥然不同。他不是那种把外表刻意打扮成艺术家的那种。而他,一身运动装,一副慈祥态,在他的脸上看到的是一种静谧一种淡然和忘我。
我惊呼于先人的创举,一撮或许可以废弃的毛发,经过精良的工艺竟会成为挥洒自如的神笔。顷刻间,先生的扇面已经完成,细看那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还散发着墨香味的新作,我突然想,可能这神笔只有在先生的手中才那么的听人使唤吧……
先生与本网主编李老师是几十年的好友。李老师不断地戏侃“好朋友的字已经越来越难认了”,宋老师哈哈大笑,笑称“难认到有时候自己也开始否定了”。他们忆往事谈近况,言语中的那份安然让人敬慕。他说,几十年了,他一直都称呼“李老师”,而更多的是他们在一起的乐观旷达与心领神会。
室外酷暑中,屋内凉意浓。先生儒雅而善谈,两位老师的谈话让我这个后生不时大笑,不时邹眉深思。我静静地感受着面前这位儒雅的书法家和他的老友情怀,李老师说,这是作为中国书协会员、省书协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汉中市原书协主席的宋宏老师的厚德,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真感情。
宋老师听说我也喜欢书法,告诉我书法的学习,学传统精髓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多年的刻苦临帖,打好基础是难成字体的。他回望自己骑着自行车前往褒斜古道临帖写生的痴情,认真地说,练习书法是练一种境界和心态,要有坚韧的毅力,要有“练写一汽车宣纸的精神和态度”,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写出自我。
宋老师边说还递上他的书法册页,翻开册页,隶篆行草各体书法在宋老师笔下流畅有力,刚柔并进,正是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作品尽显浑脱、古雅书韵让人不愿释怀。先生还打开书柜,拿出自己的长卷和折页,与我们一同赏析,偌大的书房,弥漫着的全都是浓浓的书家情怀……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是一整个上午的美好时光。我们欲起身告辞,先生又铺开笔墨,欣然为我们草书。他运笔飘逸,眉宇动情,一口气书写四幅作品,并给本网题写网名以作纪念。
感谢先生,感谢生活。回来的路上,我突然感到,其实学书法就是学如何做人,就是学习做到一个人成熟的境界和心态,而若此,也即无憾也。
【人物档案】宋宏,1947年出生,陕西汉中人。毕业于汉中师范学院,后从军西藏,驻军雪域,复员工作于原共青团汉中地委。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画院研究员,陕西省书协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省长城书画院副院长,汉中市政协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汉中市原书协主席。
其作品被中国西安书法艺术博物馆、河南碑林等博物馆和名胜圣地收藏;汉中市档案馆设立其个人艺术档案;作品曾获得全国“三国杯”银奖。宋宏在深圳博物馆、日本出云市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览;授书法课于汉中师范学院、汉中老年大学,曾在汉中市群艺馆任业务副馆长长达十余年。作品收入《中国首家兰亭叙》、《陕西书画名家精品》、《中韩名家书法集》;并出版了《魅力汉中》、《宋宏书禅诗》等个人书法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