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是汉中人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入冬后灌制香肠、腌腊肉、晒鱼干也是汉中人多年来的习俗。看着家家户户晾挂出来的香肠、腊肉越来越多,年味儿似乎也越来越浓。
年关将至 腊味制作生意火爆
临近年关,是汉中农家杀年猪、熏腊肉的红火日子。进入腊月后,每到天刚麻麻亮,山村里就会传出被宰杀的猪的嚎叫声。几百斤猪肉杀好后,大都自己食用,除了过年吃一部分外,其余则要熏成腊肉,留作来年一整年平常食用。
对很多汉中人来说,腊味不仅是年关时的美食,也见证了时间变迁和大家生活的变化。“以前就腊味比较单调,例如,香肠只知道猪肉麻辣味的,连广味的都很少吃到,现在牛肉也可以做香肠了。口味有麻辣、五香、广味、川味,今年还有新品种无味的,只要想吃,都能灌制。”正在排队做香肠的周阿姨说。
“现在大家的生活好了,对香肠的口味要求也越来越高。”王师傅在东关王家巷从事香肠加工已经12年了,老字号名声在外生意一直不错。他说,最初灌香肠用的是竹筒、手摇机械,2004年开始,他购入了香肠电动灌制机。很多人买好猪肉,再根据他们的口味要求灌制。寒冬腊月来灌香肠的人都很多,最忙的时候一天要灌800多斤肉,店里帮忙的就有8个人,忙的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镇巴腊肉好,镇巴腊肉香,镇巴腊肉有名堂,椿柏丫丫熏,红红火火,高高挂挂在屋梁......”在北京上大学刚放假回家的王晶晶告诉记者这个关于镇巴腊肉的童谣。她笑着说:“虽然知道熏制腊肉吃多了不好,但是真的戒不了它的美味。镇巴腊肉是‘一家煮肉百家香’,煮熟的镇巴腊肉切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肥不腻口,瘦不塞牙,吃起来简直上瘾,我每次开学走的时候,妈妈都会给我装一点,让我带到学校给同学吃,他们也很喜欢我们的镇巴腊肉呢。”
承载亲情 香肠装满爱的故事
相比商场、超市里包装好的成品香肠,自己灌制的香肠更受市民青睐。1月13日上午9点多,记者走访了城区内许多香肠灌制点,一些老字号店里早已经有人排队等候。
“这次除了灌广味的,还要灌一些川味的。”在建国村菜市场,正在挑选猪肉的李建英告诉记者,她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来灌香肠了,李建英的女儿一家在北京定居,因工作原因,春节也不能回家。女儿惦记家乡的味道,所以每年春节前李建英都会准备20多斤香肠、腊肉给女儿寄过去。“女儿喜欢川味,女婿是安徽的,喜欢广味,我就都灌一点。”李建英一边叮嘱师傅在川味肉馅里多放些辣椒,一边跑到案板前帮忙。对李建英而言,香肠代表着她对远方女儿的思念和爱。
今年26岁的何琪已在湖南工作3年,每年春节都坚持回家。何琪工作的城市习俗和汉中差不多,人们也习惯在入冬后准备香肠腊肉。“我也买过当地的香肠,还是觉得家乡的味道是独一无二。”何琪说,每年看着异乡家家户户都挂出红彤彤的香肠,她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就更强烈,也提醒着她是时候该收拾行装,准备回家了。
舌尖腊味 充斥文化馨香
清代《真州竹枝词引》中这样记载:“腌肉鸡鱼鸭,曰,年肴,煮以迎岁……”早年人们腌制食物是为了更长久地保存,用盐锁住新鲜,到了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今天,汉中人依然保留了这一习惯,腌制腊味成为了一种食品加工方法,乃至风俗习惯,深深地烙印在汉中的饮食文化中。
社会在变,观念在变,年味儿也在变,现代化生活也异化了记忆中红红火火的“年味儿”。但是汉中人这种代代传承的制作腊味的手艺,这种被时间赋予的特殊香味,这种被精心烹制的家乡味道,已然开始由零散个体到如今的对外销售,并且逐步发展成一个代表汉中名片的文化产业。
“家家户户过年做腊味,这其实是一种文化认同感。”何先生说。
“只有准备好腊肉、香肠、腌鱼这些东西,才觉得过年,有‘年味儿’了。”王阿姨说。
“闺女平时不吃肥肉,腊月灌的香肠,肥瘦相间,味道好,她很喜欢吃,所以家里过年一定是要准备腊味的。”朱师傅说。 ...... 世代传承的腊味文化在“年味儿”里叶茂根深。它是存在于人们的骨子里、溶化在人们的血脉中的那份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以及真正的朋友或善良的人们之间那份真挚的关爱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