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结婚,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答应议婚后,由男方备礼,媒人(俗称红叶)同男方父母、儿子同去女家。除送礼物外,由男方将准备的见面礼现金若干,送给女子。“问名”:媒人拿女子的“八字”(即出生年、月、日)用红纸包好,即合生辰八字,看是否能结亲。也有先问名,后纳采的。“纳吉”(定婚),最早用雁,一鸡一鸭,一方肉和一只猪肘,为定婚的礼品。“纳征”即“纳币”,“纳吉”后由男方送聘礼与女家,数额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请期”,即定婚期,需立婚书、请证婚人、介绍人以及双方的主婚人,以便完婚。“亲迎”,新郎备各种礼物,封成红纸包,到女家迎亲。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鸡、大肉和酒送到女方,叫“过礼酒”,数目不等,由双方父母商定。结婚之日,新郎备花轿,带礼品,并“礼信”若干封(红纸包的现金)及乐队,抬上妆奁,到女家迎亲。女家招待后,新郎由红叶交女方“梳妆礼”,送媒人“对红礼”,送裁缝“开剪礼”、“装箱礼”,向厨师送“参厨礼”、“出席礼”。酒席中间,还给厨房送上“谢厨礼”。必须礼仪周全。否则,就不能顺利地迎女到男家。女别父母,又差媒人给女方送去“催妆礼”、“祝神礼”,上轿时要给轿夫“升轿礼”,女方弟弟随轿走,男方要送“押轿礼”。同女方一同来的客人,谓之“上亲客”。新娘所乘大花轿为结婚专用,四周彩饰,四角布以缨花,轿顶安坐一木雕色染的麒麟,背上坐着一个婴儿,叫做麒麟送子。花轿必须四人抬。新娘大轿到男家,属相忌讳的人应回避,并筵请方士或道士“退煞”,以保新娘来婆家平安。新娘下轿后,由伴娘陪着,走向堂房,此时鞭炮齐鸣,鼓乐高奏。
伴郎和伴娘扶着新郎新娘进入堂房。拜堂开始,由赞礼先生司仪,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依长幼辈顺序,拜见亲友,受拜者一般都备礼答谢。拜礼完毕,新婚夫妇入洞房,夫妻先饮交杯酒,新娘给客人散发糖果喜烟。闹房者有出点子逗趣的,有翻箱倒柜找零吃的,笑闹不停。
次日,清晨新郎新娘起床,首先要拜灶神。接着,由新娘把扣在地上的碟子用脚翻起来,然后才能生火做茶点,送到公婆面前,表示日后孝敬公婆。有的还流行馈赠嫁前所做的门帘、床帏、手帕、鞋垫、衣帽、枕头、荷包、绣花等。在第二天或第三天,有回门之习,至今仍在流传。即新郎新娘回娘家拜见父母兄嫂,并准备两荤两素,即一方一肘,糖果点心,雇上小轿,骑上驴、马,到新娘家,娘家备酒席招待,新娘子侄们来向新娘道喜祝贺,新娘还得备见面礼酬答。
解放后,宣传贯彻新婚姻法,男女自由恋爱已较普遍。“六礼”已破除,但偏远村庄,遗风尚存。有男女相互爱慕成婚的,也有靠媒人介绍的。首先,男女两方见面,如双方都无意见,女方的母亲姑舅母、嫂子等去认门,看家舍。这天一般都吃顿面条。吃面条含有“缠身”之意。忌讳蛋,认为吃蛋(即荷包蛋)有“滚蛋”之意。认门之后,逢年过节,男方都要备礼看望,或送东西给女方。定婚后,婚礼、手续礼、结婚礼都有一定的规矩,一般都要各种家具、家庭用品。娶亲这天,男方要到女家去迎亲。迎亲一般为8人,多为嫂妹、表兄弟姊妹等同辈人,鸣炮礼,过门规矩礼等。入堂屋和洞房时,男女皆争先。俗称谁先进门谁当家。进洞房后洗脸、挂门帘、窗帘、交房门钥匙、铺床礼节,都有讲究。
城市多自由恋爱,旅游结婚者日渐增多;大摆宴席,讲究排场者也有。置办家具,购买电风扇、洗衣机、收录机、彩色电视机等,所需费用有男女双方面积攒的,也有靠父母资助的。80年代,提倡移风易俗,新婚新办。新婚夫妇举行集体婚礼者,日渐增多。
另外,还有几种婚姻形式:
入赘:俗称“招女婿”、“将女抱儿”或“上门”。女家无男儿,父母留女在家招婿承嗣,侍养终身。也有夫死妻寡,父母留媳招婿。男到女家,随女姓,生儿育女随母姓。
童养媳:生活清贫之父母,虑及日后为儿择媳困难,在子幼时,领幼女抚养,成年后,即令梳头成亲。解放后已废除。
转房:旧时陋习。兄弟间,兄亡弟媳死而弟在或弟亡嫂死兄在,经男女两方或家族同意,兄与弟媳或弟与嫂结婚,不出家门而婚配。
本市自古以土葬为主。年逾古稀,备棺材寿衣,由亲朋送馒头和长寿面恭贺高寿。寿衣(包括寿鞋、寿帽)单夹棉都有,丝、绸、布均可,忌用皮毛和缎子之类。认为皮毛下一生会成为禽兽,缎子可能断子绝孙。件数要单不要双。墓地要请风水先生察看地脉,避祛灾凶。父母临终,儿女侍守床前,满堂送终,认为最好。人一断气,立即烧倒头纸,用黄裱纸把室内香神主、门神遮起来,以免门神挡住去路。有的揭房上片瓦,有的在房顶穿孔,让死者从房上“升天”。同时,修整死者仪容,净身,穿衣,停放在棺盖上,男左女右。脸盖白布或黄裱,然后入棺,停堂屋正中。棺前设灵堂,放一尊纸糊的彩色灵房,还放灵牌,有的放死者遗像,边饰以白纱或黑纱。灵位写“新故显考(考为男,女则用妣)公讳△老大人(老孺人)之灵位”。左上写“奉祀”二字,右下书“奉侍男(女)△△△敬立”。灵桌两旁摆上纸作的金山银山以及纸佣、“摇钱树”、金童、玉女,还有贡献的肴馔、果品,最前面供以香烛纸火。有的还在大门外悬挂篾编、纸糊、剪贴、绘画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和人物(如八仙、寿星一类),高三丈六尺,宽七尺,还有纸糊的“显道(导)神”,一文一武,挂一幅长八尺至一丈二尺白绸或黄绫冥旌,上多写死者最高官职,下面把书写者最高的官位写出来。在出丧时用绫罗扎成精彩的冥旌亭,8人抬上,行于队前,以示死者生前的地位,送到坟头后焚化。
丧家儿孙穿白色孝服,头裹白帕垂至脚跟,腰束麻索,脚著麻鞋。父或母尚存,鞋跟必须露出,双亲俱亡,穿白鞋。除正孝儿孙外,其余的只有一件孝服和孝帕。女婿的孝帕内套红布帕一条,孝服腰束红腰带,以示异亲。葬前请和尚或阴阳先生5—7人,念经3天。富宦人家还请礼宾先生行礼诵祭文,引孝子拄上一尺五寸长的竹杖(表示出生时只有一尺五寸),俗称“戳丧棒”,三转九叩。有的在出丧前一天夜里,请白乐班清唱,人们叫做“帏鼓戏”。剧情多与丧事有关。老年人死唱《二十四孝》;成年人死唱《秦雪梅吊孝》、《王祥卧冰》、《割股事亲》等。
起葬时,由“法师”或“方士”(阴阳先生)作开路法语:“今奉太上乾元大师批准,给以‘引路’幡一张,阴曹地府,任意遨游,所有的游魂野鬼,关津渡口,不得阻滞,须做引路”。孝子走在队伍最前面,杵着戳丧棒,打上引路幡,抬灵柩的(最少8人,最多16人)口唱挽歌,脚踏节拍行进。另有人放鞭炮,撒买路钱。死者长子将祭奠死者燃的纸钱灰盆从头顶摔在十字路口。沿途桥梁码头要烧香祭奠。走过亲友门前时,要设台祭奠。到墓地风水先生拿罗盘定方位做法事。棺入墓坑后放上“引路幡”,下放“万年灯”,孝子撮土一把放在棺材上,始垒坟。孝子将烛帕盘起缠于头上。从此孝子可理发,但要留一绺头发于后,叫做“孝毛根”,三年内不得剃除。此风至本世纪30年代后绝迹。葬后3天,全家将去坟头烧纸添土,叫做“复土”或“垒坟”,也叫复山。有的晚上由孝子守护。祭祀死者的礼仪还有从死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祀日程,叫做“烧七”,“七七”为止。逢七都要焚烧纸钱,供奉香烛。百日和周年时,全家都到死者坟头祭奠,3周年时行“除服”礼,丧家办筵席,酬宾客。
解放后,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社会新风尚逐步兴起,丧葬旧俗多已革除。城市居民和在职人员办理丧事从简从新,晚辈和亲朋好友,臂佩黑纱,胸带白花,敬送花圈、挽幛,播放哀乐,开追悼会,致哀死者,并实行火葬。农村葬俗也已改革,许多旧习已除,火葬逐步兴起,但戴孝、烧七、做百日、除服等依然存在,修墓土葬的还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