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读吧
汉王地域文化展播专栏|五郎石匠与石门十三品
作者: 刘 建
发布时间: 2022-12-01 17:21:58

        47 年前,也是一个春天,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五郎村的石匠们,为抢救性保护石门十三品,做出过巨大贡献。

        1970年,正值文革时期,既不重视对文物保护,也不重视个人在某项事业中的作用,现存的资料只是说“由省市有识之士提出对石门摩崖石刻进行抢救性保护”。具体实施这一抢救性保护措施,落在五郎村石匠们的肩上。

        当时,石门大坝工程已全面铺开,有关方面接到这项任务,首先要找到能把摩崖石刻从山崖上凿下来的石匠。他们四处打听,得知汉中北山脚下五郎村石匠多,尤其靠山边的东村和西村,手艺特别好。年初,他们顶着雨雪去村里,找到当时的大队支书王兆财和大队长王明玺,说明来意,并再三强调完整保护石门摩崖石刻的重要性,万不可有任何闪失。

        大队支书王兆财,年轻时也是石匠。人称小诸葛的大队长王明玺点子多,他们听说石门摩崖石刻如此珍贵,便带村里几个知名的老石匠到现场先看看。1970 年 1 月 15 日,农历腊月初八,一早,他们吃了腊八稀饭上路,沿北山的小路赶到河东店北边的石门摩崖石刻所在地,一个省城姓张的同志接待他们,说如果他们能干这活,先把体积最大的《山河堰落成记》石刻凿下来。老石匠王福成用专门丈量石器的折尺对摩崖石进行了丈量,《山河堰落成记》高2.3米,宽6.4米,用錾子凿凿石壁,是花岗岩,看看石纹的走向,整个摩崖石刻在一块完整的石面上,他说这活能干。

        王兆财和王明玺当场跟主管此事的工作人员签定合同,凿取《山河堰落成记》工程费用:整块完整凿下 3000 元,分两块凿取 2700 元,分三块凿取2400 元,如有损伤,按情况扣费用。

        回到村里,王兆财和王明玺立刻召集生产队长开会商量此事,他们讲话的大意是,咱五郎大队的石匠要去石门在山崖上取字,人家给 3000 元,说明那些石头上的字多值钱啊!所以,各生产队要选手艺最好的石匠干那活,再就是给去的石匠们说,多带几苗錾子,有楔子开的把楔子开拿上。

        楔子开是一种凿开巨石的工具。

        因为两位大队干部的讲话,迄今,村里人把五郎石匠去石门干的活,叫取字。

        春节刚过,去石门取字的 20 多名石匠背着被子,挎着装工具的錾包,扛着搭伙的口粮上路了。


1


        那些年,五郎村的社员长年缺粮,当地没水田,石匠们带的搭伙粮食主要是红苕,再就是从家里搜腾出的小豆、黑面和荞麦。红薯 5 斤折 1 斤细粮,国家给他们补助半斤粮食,每天的生活费用标准为0.5元。管伙食的王杰用有限的资金给大家办伙食,有一趟没一趟去河东店采购生活东西,一个星期还能给大家吃一次肉。

    石匠们住在石门洞子里,大家一起动手,从河滩里搬来石头在洞子口上砌了灶,由王志贤给大家做饭。

        今年 86 岁的王志成说,他们在石门洞子中间用木根和稻草搭的铺,两边留的通道能过人,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师生经常来洞子里看石刻,一些教授借着洞子里的电灯光亮给同行人讲石门颂和石门铭等石刻,石匠们越加感到那些石刻的珍贵。

    一上手,石匠们就感到那活不好干。搭了架子的工作场地很狭小,石头很坚硬,胳膊打肿,錾子打坏几苗,一天只能凿不大一条缝子。

        小名叫俭成的王佐说,人家让他们干的那活儿,要紧的石头上的字,所以小心了再小心,只能用錾子一点点地打,胳膊肿了消,消了又肿,人人脱了一层皮。

        干活的人中有经验丰富的老石匠,他们看了山体的走向,在石刻的后面发现有石纹,装了少量的炸药,使摩崖石刻的石体跟山体分开,减少了工程难度。也就是说,从上下和左右把摩崖石刻跟山体分开,就能把整个石刻取出来。

        然而石体的厚度毕竟 1.5 米左右,用錾子一点点地錾,真不是一句话的事。

        石匠们把錾子用秃了,叫打愚了。石匠们一天到晚的干,錾子特别费。当时施工的水电三局对抢救石门摩崖石刻很重视,提供一切方便,为他们找来各种型号能做錾子的钢材。要把石刻和山体断开,需要楔子开,水电三局按照石匠们的要求帮着制作。

        石匠们把打愚了的錾子放在火里烧红重新锻打,叫煊錾。为了不窝工,他们专门找了两个懂铁匠手艺的人煊錾,针对不同的石质煊不一样的錾子。

        经过石匠们近两个月的努力,《山河堰落成记》摩崖石刻终于跟山体脱离,可是,河滩里到处是石头,从山崖上把巨大的石刻放下来,会把上面的字磨坏。石匠们到底是来自农村的庄稼人,他们建议把石滩上的大石头清理干净,上面铺上稻草,防止石刻磨损。总管工程的人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在就近的新沟桥公社桂花大队买了两卡车稻草铺在河滩里,用麻绳拉,用木头垫,终于丝毫无损的把《山河堰落成记》的摩崖石刻移到河滩,然后把摩崖石刻的背面用錾子錾薄,用稻草进行包扎,帮着把15 吨重的石刻用汽油桶扎的筏子运过河,安全搬到古汉台。


2


        负责石门十三品石刻抢救的省市有关人员对五郎石匠的工作很满意。听当年参加过此项工程的石匠王跃成说,他们做完《山河堰落成记》的工程后,还做了其他几个工程,包括《衮雪》等。

        按工作需要,石门隧道里的石门颂和石门铭等也需要人开凿。但是,那年的五月,主管此项工程的省市负责人让五郎石匠回村了。

        啥原因,都说不清。

        村支书王兆财和大队长王明玺去结账,谦虚地说,如果哪些活儿没干好,该扣钱扣就是了。

        一位姓张的同志手一挥说,扣啥扣啥,你们活做的好,那合同不算数,回头多给石匠们些钱。

        当时,汉中的阳安铁路、公路改线和东干渠同时开工,民工工钱是 1.25 元,而在石门摩崖取字的五郎石匠,收入至少是他们的三倍到四倍。

        能给五郎石匠们那么多钱,主管此项工程的人一定在想,石匠们,你们干了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当年抢救保护石门十三品的五郎石匠大部分已去世,活着的只有四五个人,也都七八十岁了。

        五郎石匠,你们的壮举,永远值得我们自豪。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