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关于汉江源头在宝鸡太白县的微信很火,可是汉中人都笑了。网友们纷纷吐槽,以“指鹿为马”、“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为题,谴责某些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此事做的太不地道。
一
百度一下汉江,它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全长1577千米,其中陕西境内干流长657千米,湖北境内长920千米。在源地名漾水,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水。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自古以来,宁强县嶓冢山的白岩湾被认定为汉水发源地。据史书《尚书·禹贡》:“导嶓冢至于荆山。”《孔传》:“嶓冢之山,汉水出焉,东流至于沔。”《山海经》:“嶓冢今在武都氐道县南”。郦道元《水经注》:“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又引阚云:“汉或为漾。”漾水即汉水。东晋郭璞注:“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故俗以嶓冢为分水岭。”
嶓冢山,位于宁强县大安镇汉源村。自大安镇进山十数里,在一个叫白崖湾的山间,垂蔓古木之下有一石洞,广数丈,洞口有一卧牛状乳石,俗称石牛。遍体苔痕水渍,其背部及臀部有八个古字,古字非篆非隶,非楷非草,莫可辨认。《陕西省金石志》认定是:“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考证是夏禹治水的遗迹,故名曰《禹碑》。石牛之下,一线清泉淙淙流淌,如此细微、如此恬静,这里,就是古人言之凿凿的汉江源头。
现代水文界还认为,汉江有三源说,即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汉中境内。近几十年,经专家多次踏勘论证,对汉水源头多采用南源说。1990年版《辞典》解释说,汉江源头即宁强县玉带河上游的箭竹岭。若从川陕交界处的山谷延着河流溯源而上,只见玉带河水顺山势泻下,溅珠喷雪,声若琴筑,登奇峰怪石,穿苍松翠柏,最后一道瀑布的崖壁上赫然镌刻着“汉江源”三个大字。这里被称为新汉源。1995年版的《宁强县志》记载:“玉带河是汉江的源流,发源于宁强县城西北箭竹岭水池垭。境内干流长87.5公里。”此后,宁强县投入数百万元,打造汉江源旅游景区。城关镇也更名为汉源镇。
2011年10月26日,在西安召开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普查办河源考证座谈会上最终确定:宁强县玉带河上游的箭竹岭为汉江源头。此后,嶓冢山的白岩湾被当地人称为“古汉源”,而玉带河上游的箭竹岭被称为“新汉源”。
二
而近日为何媒体又认为汉江源头在太白县呢?笔者分析,他们的依据为北源说。他们认为北源沮水(似乎为褒水),是三源中最长的,太白县虢川河至汉中褒河口全长178公里,而褒河全长196公里,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褒河应为汉江正源,褒河源头在秦岭深山的太白县嘴头镇塘口村。其实,这一认定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国内外对江河源头的认定有四要素:一是历史资料记载;二是“水量唯大”;三是“河源唯远”;四是水源与主河流向是否顺直。从这四个方面综合来讲,汉江的源头在汉中市宁强县无误。所以在2012年度进行的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时,水文界的一致意见是:以南源玉带河为汉江源头。
三千里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头,号称中国的多瑙河。如今,作为“南水北供”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汉中成为工业发展受限制地区。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为重要的水源地、汉江源头的宁强县及沿线的勉县、汉中、城固、西乡、洋县等,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 积极关停污染企业,限制开发矿产资源,认真整治沿江环境,380万汉中人民为此牺牲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综上所述,地名与文化资源,本身是文化的积累与沉淀,一般在历史上早有定论。为什么早有定论的汉江源头会发生地域之争呢?其实还是一些地方的名利思想作怪。君不见,如今关于历史名人、名牌产品产地之争常见之于新闻媒体,甚至起诉到法院裁决。如轩辕皇帝祭拜地的“陕西黄陵、河南新郑”之争;炎帝故里的“陕西宝鸡、山西高平”之争;诸葛亮躬耕地的“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之争;名酒杜康的“河南汝阳、陕西白水”之争等等,无不折射出一些人违背历史、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谣言止于智者。”笔者斗胆建议,有关方面理应出面,宣传汉江源头早有定论,无聊炒作当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