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 hzwhwang.com讯 今年以来,汉中市非遗保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以健全完善非遗名录为重点,以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为核心,持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着力提升保护传承实践能力,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以非遗项目名录为重点,加强保护传承。加强非遗资源调查登记,完成登记调查项目349项(其中市级以上项目105项、县级244项),全面掌握非遗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和存续状况。组织开展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工作。
张骞传说、汉中藤编项目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城固县文化馆、南郑区文化馆分别被列入项目保护单位。
开展非遗宣传展示,不断提升知晓度和影响力。依托我市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优势,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创新开展2021年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
重点拍摄制作了春倌说春、协税社火、龙江龙舞表演等非遗项目及年俗场景,并推荐上传至文旅部主办的“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平台活动专区展示展播汉中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让群众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感受家的味道、年的味道,让“就地过年”的群众在网上感受“欢乐喜庆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元宵节在褒国古镇开展“非遗闹古镇、欢乐过元宵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舞龙、耍狮子、彩莲船、协税社火高跷、春倌说春等民俗项目亮相古镇,让当地群众尽享浓厚民俗风味的“文化大餐”。
市县区联动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民俗展演、展览、讲座等系列活动,培塑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
建设非遗就业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非遗就业工坊建设,广泛吸纳就业,助力脱贫户增收致富。
宁强羌绣非遗就业工坊被纳入国家重点扶持工坊,建成镇巴宣纸技艺、汉中棕制品制作、谢村黄酒酿造等7个省级非遗就业工坊。
汉中(良顺)藤编年产值2380余万元,吸纳就业人员459人。宁强羌绣成立了6个羌绣专业合作社、建立了10个传习所、3个社区工厂,带动1500余名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精心筛选,推荐申报了以苗乡刺绣、古法养蜂等8个第二批省级拟设立非遗就业工坊单位。同时积极发挥非遗展示馆、传承基地(工坊)、传习所等阵地作用,持续开展非遗研学、休闲体验旅游活动,研发培育传统特色工艺产品,助推非遗产业扶贫,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加快推动文旅融合,释放发展动能。充分借助各级非遗展示馆、图书馆、博物馆、镇村社区综合文体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开展非遗项目常态化展览、展演、传习、研学培训活动,使其成为普及推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力促非遗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等活动紧密结合。尤其在传统节日和举办重大活动等节点,开展汉调桄桄、镇巴民歌、皮影木偶戏、龙江龙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及民俗展示展演,推动非遗进校园、进商圈、进乡村、进景区常态化。
支持引导汉中(良顺)藤编、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陕南(镇巴)民歌传承基地、宁强羌绣、镇巴宣纸、汉中绿茶、龙舞(表演)道具制作等生产性传承基地(工坊)开展现场传承展示、体验活动,既让游客亲身感受非遗传统文化,促进活态传承,又展示展销传统工艺特色产品,丰富游客研学游览体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