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文史
汉调桄桄的伴秦特色
作者: 朱建铭
发布时间: 2021-09-06 16:05:41

       俗话说,半台锣鼓半台戏,可见伴奏在戏曲演唱中的重要性。汉调桄桄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悠久的汉中稀有剧种,至今活跃在汉中城乡。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形成了独有的伴奏特色。

       一、汉调桄桄伴奏的物质基础

       汉调桄桄的伴奏物质基础在于乐器和乐队。

       主奏乐器由板胡和盖板组成,形成了独有的主奏特色,这在现有348个剧种中首屈一指。板胡以G调EA定弦,内弦低音3,外弦低音6,呈四度关系,称反调。早期用牛皮弦,现行用钢弦,演奏时食指、中指、无名指戴铁制指套压弦,其演奏音质具有宏亮、柔和、纯正之特点。

       盖板,也叫二弦子,以G调AE定弦,内弦6,外弦3,呈五度关系,称正调。演奏时同板胡一样戴指套。音质特色为尖,高、亮。在演奏中,板胡与盖板形成互补关系,当曲谱超越其音域范围后,采取高翻低,或低翻高的演奏方式,构成和弦互补,从而有别于其他剧种,独树一帜。

       汉调桄桄乐队由“文场”和“武场”组合而成。文场为小型管弦乐队,武场是小型打击乐队。

       文场除主奏乐器外,还有胡胡(低音板胡)、京胡、三弦、海笛、笛子、筚篥(管子)、哨呐,随着时代发展,新增了二胡、琵琶、扬琴、阮、月琴、笙、大提琴等,以现行通用标准调式伴奏。

       武场打击乐器有尖鼓、平鼓、堂鼓、战鼓、钩锣(大锣)、饶钹、小锣、铰子、梆子、木鱼、碰铃、马锣、大土钹、海锣(当当子)、吊钗、喇叭头鼓等。

       尖鼓是汉调桄桄戏乐队的指挥乐器,又名干鼓,直径约5公分,它的发声空心面小,敲击之声尖亮、清脆,多用于伴奏唱腔及领奏,表现文雅、清静的场面并配合小生、小旦、丑角之类人物的表演动作。平鼓又叫暴鼓,鼓心的空面较大,发音响亮暴烈,多用于领奏大铜器,伴奏气势较大和慷慨激昂的表演动作及武打场面。堂鼓音质宽厚深沉,多用于隆重热烈的场面。如升堂、击鼓鸣冤以及风、雪、雨、水与夜幕降临,更点锣鼓等舞台效果。不同乐器有不同的音质特色,也就有不同的运用,不详细叙述。近年,还吸收使用京剧的京钗、京小锣、定音鼓等作为色彩、效果性乐器。

       汉调桄桄乐队的文场通常由4-5人组成,现已有十多人组成,一般坐于舞台左侧。武场面通常由4-6人组成,坐于舞台的右侧。在乐池伴奏,武乐居下场门,文乐居上场门。按传统习惯,每位演奏员除主掌一门乐器外,还要兼奏其它一至二门乐器。这就要求演奏员必须多才多艺。

       二、多用传统曲牌定性演奏

       汉调桄桄传统曲牌很多,至今流传下来的约占三分之一了。

       在文场音乐中,弦乐曲牌19首,分别是银纽丝、八谱、小开门、硬音四合四、软音四合四、夜深沉、对美人、辞朝、刮地风、冷房、杀驿、小桃红、杀妲妃、点烟洞、闹洞房、黑摸、抬轿曲、花梆子等。

这18首曲牌定性应用于:喜迎宾客等欢快的场面,奏银纽丝;皇帝登殿等隆重场面,奏小开门;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剧间间奏用八月桂花香;那些打扫、摆宴、入洞房等场面用硬音四合四;忧伤、悲凄情绪用软音四合四;忧虑、伤感场面奏对美人;配合剧中人的舞剑动作,奏夜深沉;关于剧中人忧伤徘徊等场面奏辞朝;表现人物忧伤不安等情绪及较长对白奏刮地风;表现人物衰伤悲痛的情绪及引导唱腔奏冷房;表现人物徘徊不定的情绪奏杀驿;表现人物悲伤时奏杀妲妃;表现喜庆欢乐的场面奏小桃红;思念伤感、回忆时奏点烟洞;滑稽表演时奏黑摸;坐轿抬轿时用抬轿曲;人物欢快喜悦的上下场及碎步奏花梆子。

       管乐曲牌23首。其中唢呐曲牌18首,分别是大开门,二六唢呐(一)(二)、三锁、勾腔、将军令、蛮王令、女点将、排朝、哭皇天、寿宴开、大佛登殿、低溜子、金钱花、尾腔(一)(二)、战前花、两句半等。管子曲牌4首:分别是小开门、小放牛、将军令、刮地风。笛子曲牌1首小开门。

       管乐曲牌的定性应用通常是:大开门用于迎客礼拜场面;二六唢呐(一)用于迎送宾客拜堂成亲等场面;二六唢呐(二)表现欢快迎奉圣旨或将帅升帐等场面;三锁用于修书、观表、行路等场面;勾腔用于行军和观望等场面;将军令用于大摆队和大行军;蛮王令用于蛮王坐帐;女点将用于女将坐帐;排朝用于皇帝登殿及四朝臣上朝时;哭皇天用于悲哀伤痛、亲人亡故痛哭时;寿宴开用于庆寿饮酒时;大佛坐殿用于佛堂三拜场面;低溜子用于剧中人物紧急上场;金钱花用于剧中人紧急观书和修书场面;战前花用于大将带兵急上场;两句半用于神话戏;尾腔(一)用于本戏剧终;尾腔(二)用于折子戏剧终。

曲牌是戏曲发展中所形成的定性音乐,经久不衰的古老之音。

       武场音乐,也就是汉调桄桄的打击乐,通常称为锣鼓经。结构形式既有单牌体的锣鼓牌子,也有相当完整的大中小型锣鼓套曲。它虽不具备唱腔的明显旋律,但却能以变化无穷的节奏,斑斓多彩的音色和音响,充分表现出唱腔音乐、曲牌音乐难以发挥的作用,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和特点,起着伴奏唱腔,渲染舞台气氛,制造戏剧效果的主导作用。

       锣鼓经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本剧种历代艺人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创造传承下来的;二是从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不断学习借鉴吸收来的;三是向兄弟剧种学习的。根据内容和用途定名的如《搜门》《起霸》《慢代堂》等;根据演奏法与打击数字定名的如《乱劈柴》《大三锤》《一锤安板》《鸭子干拌嘴》等;按照唱念板式定名的如《慢垫板》《二倒板》《板歌子》《颗颗子》等;按其用途又可分为开台锣鼓,动作锣鼓和板头锣鼓等,现存138个(套)。在戏曲表演里绝不仅仅限于烘托气氛,更重要的它是塑造形象直接的和主要的艺术手段。它和人物形象在一起,它就是人物的心灵、性格和思想情感的形象化,它就是人物形象本身的血肉和灵魂。

       三、伴奏时器乐组合的和谐之美

       在伴奏中,既有高度的声乐美,又有和谐的器乐美,遵循戏曲的审美要求和艺术规律,把两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汉调桄桄音乐的整体美来。

       实现和谐之美,并非易事,它是整个乐队素质的完美表现。首先是定调要准且统一,演奏者技艺娴熟,乐音节奏恰到好处。其次是武场要和美,不能鼓响锣不齐。三是文场各类管弦乐在主奏乐器引领下要和声悦耳。四是文武场在鼓板和尖鼓的引领下追求整体的音乐美。五是与舞台人物的表演要统一协调。六是有许多讲究范式,如大铜器组合,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组合演奏形式,乐器包括有鼓板、钩锣、饶钹、小锣、铰子、梆子等,用于表现各种人物的表演和气氛强烈的场面。再如小三件组合,乐器包括有鼓板、铰子、小锣和梆子等,多用于表现舞台欢快活泼的情绪和气氛及生角、旦角、丑角人物的表演。七是结合板式综合运用,巧妙伴奏。如由垫板、川板直接转入慢板、二六板;或由各板式转入滚板等,一般都经过铜器转换过渡。汉调桄桄有六大板式,即二六板、慢板、川板、二倒板、箭板、滚板,还有杂腔小调的运用。根据板式起落板都有许多讲究,如二六板、一板一眼、记为2/4、快速记为1/4,速度从中速到快速随剧情而变。起唱规律一般为眼起板落,当直接接唱慢板时,头一句则为板起板落,上下句唱腔均可分为2-3个分句,分句间均垫奏过门。快速演唱时,则可不分句不用过门。伴奏过门多为句尾部分的变化重复,或再加变奏起板曲,部分唱腔落音不同,下句均落5,软二六上句落54712,硬二六上句多落123567,遇到砸板时,下句则落1。砸板也称扎板,即落板时跟着唱腔在最后一个字加一锤铜器结束,有坚决果断、斩钉截铁之意。

       总之,汉调桄桄伴奏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演奏精巧,和美悦耳,富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汉调魅力。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