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文史
《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后记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17-01-12 22:25:55

       嘉陵江系万里长江第二大支流,是中国历史上多次与国家重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南北流向大河,也是我大半生学习、工作的主要地理空间。其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意义,我已经在2012年2月9日《光明日报》上作过阐述。故乡汉中盆地地处汉水上游,水文地理上实际上也与嘉陵江流域相交集,嘉陵江主干道即纵贯今日汉中市的略阳、宁强二县。十年前,我于四川大学博士毕业后,作为重点学科人才引进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最年轻直辖市重庆。执教的西南大学又恰好位于嘉陵江下游的缙云山下,地貌学上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即近在咫尺。回想起来,孩提时的我即对这条从秦岭深处流出又向四川流去的大江充满神秘感,在后来去西安、成都读大学、读博士时,每每会在宝成铁路的绿皮火车上深情凝视穿越秦巴山地、隐现在群山峡谷中的蜿蜒河道,总想多看一眼嘉陵江的深峡野渡、白云院落以及不知名的芳草野花,遗憾的是火车大部分在群山隧道中穿行,而且大多是在夜间,嘉陵江的倩影往往在茫茫夜色中一闪而过,难睹真容。




2009年10月,我申请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综合研究”评审通过,获准立项。从那时起,“嘉陵江流域”在此后数年内成了我与课题组科研攻关的关键词和“思维轴心”。六年间,我与主要由自己指导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的针对嘉陵江的历史地理野外考察,足迹远涉嘉陵江上游支流西汉水流域的甘肃天水西和、礼县,陇南的徽、成盆地,陕西宝鸡嘉陵江正源的大散关和嘉陵谷及四川苍溪大获城与南充青居宋蒙古城堡。曾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去查看过四川广元的白龙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和昭化桔柏古渡的现状今貌,也曾在山风萧瑟的深秋与研究生远赴陕西汉中宁强一道艰辛跋山涉水考察汉江发源地嶓冢山陡壁悬崖下的涓涓细流,后来又与学生一起亲自驾车考察过今日南充仪陇境内唐代新政县故址和嘉陵江离堆遗址。实地考察结束后,又与课题组在浩如烟海文献资料中披沙沥金,爬梳有关嘉陵江的文献记载,编写研究纲目,分工协作,在2014年秋完成初稿。

在这期间,我及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光明日报》、《地理研究》、《长江文明》、《中国人文田野》、《四川社科界》等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阶段研究成果,并应邀参加了在四川、陕西、重庆、甘肃等地举办的相关学术研讨会。2015年项目稿经学校社科处汇总北京送审,获得顺利通过和结题。承科学出版社杨静编辑慧眼看重,早在2014年就将我们这一选题纳入出版计划,但因教学任务繁重,加之2012年起我又通过立项主持了另一项有关唐代石刻历史地理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因此常常顾此失彼,断断续续,难以兼顾。后来又对书稿几经增删修订和章节调整,因此一直拖延至今天方才将书稿交付出版社。至此,我与课题组耗费近六年心血的嘉陵江历史地理研究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

《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综合研究》是在同名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础上扩充完成的,实际上也是一项集体研究成果。我所指导的三届研究生均先后参加了前期嘉陵江流域的田野实地考察,并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承担了分章节的研究和撰写。如今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同学皆已先后毕业,杨霄已经考取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其他同学则分散在国内一些高校、中学就业尽职。每次相聚与通信,总会回忆起我们一起奋战课题的情景,尤其是难忘那些风餐露宿田野考察的日子。这些同学中,尽管由于工作与生活原因,有的已经不再从事学术研究,但作为当年的导师和课题负责人,我仍然要向年轻的他们表示感谢!同时,这项课题也使得我指导的三届历史地理学研究生从事中受到了学术训练,培养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其中优秀者有的已经进入更高历史地理学术机构进行深造,这或许是这项课题的又一收获,也是我十分欣慰的。

在进行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课题研究与考察中,曾经得到过国内不少朋友的关心和帮助。2012年深秋,当课题组去嘉陵江正源地考察时,得到我大学时代同窗宝鸡文理学院石玉平教授、吴毅教授的热情款待,石玉平教授还亲自驾车,克服潮湿大雾天气条件陪同我们深入秦岭腹地的的嘉陵江源头嘉陵谷实地考察;在甘肃天水,受到时任天水平师范学院科研处长雍际春教授的热情接待,并专门请苏海洋副教授陪同我们一起考察了礼县祁山堡和秦州区南齐寿山西汉水发源地;在陕西宁强考察时,时任宁强县人大主任的孙启祥先生(现任汉中市档案局局长)和宁强县方志办的宋文富先生给予了接待与交通方面的大力支持,宋文富先生不顾年迈体衰,亲自陪同我们去金牛峡谷、唐代三泉县遗址和代家坝一带勘察,让我们倍受感动;后来几度在四川南充境内考察与查阅资料,皆得到西华师范大学蔡东洲教授、金生杨教授、蒋晓春教授、赵炳清教授(现河南大学教授)等为我们排忧解难,给予了热情帮助;同事蓝勇教授、张文教授、邹芙都教授、杨光华教授和马剑副教授等同事也在日常研究中给予了关心和支持。学院领导也慷然应允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一定的支持。多少友情温馨情景,犹在眼前,在此一并感谢。

几年来科学出版社的杨静编辑一直热情关心此项目的研究,在书稿的修改方面花费了不少心血,并以一再宽容我们的延期和慢节奏效率,在此我们也要特别向她道一声感谢!

禹迹茫茫,学海无涯。尽管国内目前流行的“立项课题”式学术研究时遭诟病,但在物价居高不下,高校教师仍然囊中羞涩的现有条件下,能够得到国家的立项资助仍然一件幸运的事。时下学风日趋浮躁,对于我们这些在传统学术阵地上坚持守望者而言,无论外界怎样潮起潮落,唯有继续甘坐冷板凳,努力提高研究的学术水平,企及所研究问题真理的渐近线,恐怕仍然是真正要前进的方向。虽然是书名为流域综合研究,但限于学力和时限,我们也很清楚本书仍遗留有一些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问题的缺环目前尚难弥补,至于其他没有察觉的缺憾或许更多,真诚希望学界内外朋友批评指正。

(《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20166月出版,海内外发行)

                                        

                                                                       2016年1月9日于重庆北碚


 【作者简介】 马强,男,陕西汉中市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秦汉、三国、唐宋史),出土石刻文献、中国地理学史兼及史学理论等。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韩国《亚洲研究》通讯编委,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兼聘教授,陕西理工大学“汉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四川省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咨询专家,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理事,中国唐史、宋史学会会员。2007年曾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担任三国文化节目主讲嘉宾。出版《汉水上游与蜀道历史地理》、《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知研究》、《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等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余篇。业余有诗歌、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发表。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