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以汉水、淮河为轴带,以黄河、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域为舞台,融合四方百族文化而形成的文化民族。传说时代的北国华夏部族、江淮东夷部族、南方苗蛮部族、西部氐羌部族,正是以汉水为纽带逐渐融通,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主干、以龙凤呈祥为图腾的民族共同体。“汉并天下”,四百年汉室江山,最终使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族群——华夏族,获得了汉人(汉族)的美名。
“汉”之名称来源于汉中,是汉朝人的结论。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汉之兴,自蜀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说:“汉家本起于蜀汉。”此外的“汉”是指以汉中城为核心的汉中郡,包括广大的汉水上游。东汉《石门颂》:“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不仅西汉、东汉王朝的得名来源于汉水、汉中,而且蜀汉的国名也来源于汉水。《三国志》记载:“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这一切都说明,汉水流域是名副其实的汉文化的发祥地,为汉人、汉族以汉水获得美名奠定了文化基础。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汉水—汉中—汉国—汉朝—汉族—汉文化,这一系列渊源关系都与汉中有关。已故著名学家吕思勉指出:“汉族之称,起于刘邦有天下之后。”章炳麟最先提出汉族的名称与汉水、汉中有关,“然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
近代中国,随着欧风美雨的侵袭,西方“民族”一词传入中土,“汉人”之称逐渐转变为“汉族”之称。凡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 活、共同语文、共同社会心理之人群即可称为民族。1901年,梁启超在《亡国篇》中首次使用“汉族”一词。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使用“汉民族”一词。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首用“中华民族”一词,汉族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民族。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真可谓:中华文明五千年,多元一体开新篇。直望汉江三千里,文化美名动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