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读吧
《 智果往事 》| 首届“汉颂”杯全国文学作品有奖征文作品选登(37)
作者: 任亚敏
发布时间: 2022-06-17 15:10:15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汉家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更好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总定位,深度挖掘汉文化内涵,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塑造更多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明、展示汉中形象的超级IP,《汉中文化网》创办五周年暨首届“汉颂”杯全国文学作品有奖征文活动自2021年9月开展以来,得到全国各地作家、文学爱好者关注和参与。截至3月底征稿活动顺利结束,今日刊发优秀来稿《  智果往事   》,以飨读者。

  

  智果往事   


任亚敏


        智果,一个出家僧人的法号。“智”者,智慧之升华、无穷;“果”者,硕果之累累。他用智慧成就了一座寺院,一个村庄,一所学校,一种文化。

             

(一)


        那位叫智果的年轻和尚,在微雨清寒的早晨,他素衣布履,从布满绿苔的石阶上一步步走下来。他缓缓打开寺院大门,便有几只鸟儿自由欢快地飞去又回还。他定定神,揉了揉夜里借寺院的灯火读书到深夜的熬红的双眼,整理了一下破旧的纳衣,出发了。

        此行,他将独自渡汉江去千里之外的京城云游。此去路途的遥远艰辛、生活的风餐露宿对他来讲已是家常便饭般的日常,他需要在红尘中体验百种滋味、炼其道心,他还需要在云游中广结佛缘、传道弘法,他更需要在路上去修行,去觉悟和参透……

        史志记载:“明神宗万历十二年,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患眼疾,久治不愈,张榜招贤,智果禅师云游至此,揭榜应召,入宫为太后治病,用药三剂眼疾即愈。神宗朱翊钧奉母命主赐智果经卷4173卷,并赐金命太监会同汉中府知府田礼门修建藏经楼,御书“敕赐智果寺”匾额一面,颁旨赐供奉经卷之用也。”

        智果,用他数十年对佛学医道的深入研究换来的精湛医术,成就了自己的美名;为太后治好病后,他一不要田二不要地,惟求黄经古卷。他以弘扬佛法,祈祷天下太平的做人本分,为洋县佛学界开启了几百年来前所未有的辉煌,智果寺迎来它的“高光”盛世。

        以智果命名的智果寺,占地56亩,因有藏经楼和楼内存放的御赐经卷,让洋县的佛教开始著称禅林。智果寺古有“汉上名刹”之称,也有“佛教圣地”、“皇家书院”之誉。它独有的元、明、清三朝古建群落,堪称陕南一绝。

        先来说说寺内藏经楼。藏经楼高约15米,长21.7米,宽18.3米,坐北向南,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房脊峻峭壁立,雕塑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故事组图。整个构造高大雄伟,四周宽檐,黄、绿色琉璃筒瓦。9脊8檐12兽。室外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室内明柱4根,金壁辉煌,绚丽多彩。门窗户格,3级拱斗相托。下楼增围廓一周,上复腰檐。

        再来说说藏经楼经卷。楼内存放的明版御赐佛经《大藏经》4l87卷,其中大部分是唐代高僧玄奘翻译的梵语经典及东汉以来历代高僧的著述或译作。经卷纸质精良,印刷考究,都以红、黄、兰、绿各色明代绫罗绸缎锦缣丝等为硬壳封面,装璜美观,四千多卷经面没有一卷是重复的。经书内容涉及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宗教等方面。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兼有,是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第一手资料,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精神财富。

       在明代,有“浣濯什器,沐发,浴猎犬”做法。相传六月六这天是太阳的生日,阳光特别强烈,凡是这天被晒过的东西,虫子就不会咬了。传说东海龙王每年的这一天要出水晒鳞。明代皇宫内也在这天大晒銮驾。官府也在这天晒官服,民间百姓晒谷物,士人晒书籍,僧人晒经卷。 

        佛经是佛门至宝,晾晒经卷不但可以使经卷长期保存,更能让有形无形的众生通过参与见闻受持而得益。因为这特殊而又宝贵的经卷,每年农历六月六日,智果寺都会举行晒经大典。智果寺的晒经会,它的规模之大,场面之热闹、气氛之隆重在陕南禅林中影响很大。

        晒经会期间,各县的寺院都会提前派僧人代表前来参加,智果寺还邀请邻省寺院的高僧来观摩交流,有时还邀请长安大慈恩寺的高僧来设坛讲经。经会期间,因为大德之人的聚集使得寺院庄严、堂殿雄伟,智果寺钟鼓铃磬、笛管箫笙、香华绕佛;四方僧人日夜列队诵经念佛,八面信士接踵而至顶礼膜拜。佛经中的字字句句,都饱含了世尊无量劫来求法苦行所付出的心血,因此,历代祖师大德们对经书无不恭敬至极。他们把经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常常以法为镜,以佛陀和祖师大德们的行持为镜而反观自身。晒经这一天,智果寺众僧于藏经楼诵经祈福,寺院主持以极其虔诚的佛心请出一年一度才能见光的皇家御赐经卷,置于阴凉通风之处晾晒。居士们细心出去灰尘,轻轻翻动防止霉变与虫蛀。晒经还有“晒经度众生,功德大无穷”的意义,不仅是让经卷沐浴阳光,亦是扫净心地、除弃心尘,使得智慧之光得以现发。这一天也是民间百姓的节日,朝圣的、看热闹的、做买卖的纷至沓来,人山人海,气氛肃穆而热烈。

               

        (二)


        1938年,国民党“国立七中”第一分校建于智果寺内。从此,朗朗的读书声开始伴着晨钟暮鼓掩盖幽幽的诵经声。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侵略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诺大中国再也放不下一张书桌,中国教育面临严峻的威胁和挑战,为了保存教育资源,国民党政府深谋远虑后学校开始向西部南部等后方迁移。同年4月,山西沦陷后,山西的部分爱国师生开始流亡西安成立国立山西中学,秋天他们辗转于洋县,在智果寺继续栖身办学,招收战地流亡学生。

        该校第一任校长张国瑞是山西芮城人,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曾任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教务主任,山西大学教授,山西省立二中即运城中学校长。被任命为“国立七中”校长后,他亲自在校门上书写“顶天立地,继往开来”,还在校门两侧墙壁上书写自己撰写的对联: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悲人类的灾,悯人类的难,人类的疾苦共相关,爱人爱物爱世界,才是好青年。

        抗战时期,“国立七中”学生遵守 “爱国抗日,追求进步,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友爱互助,患难与共”的校训,用知识和信念、力量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时代壮歌。抗日赴缅作战的远征军中,该校近300名学子投笔从戎,血染疆场。1947年,“七中”校本部迁入智果,1948年,原一分校校长董炽昌会同地方名士赵冠群等在智果寺内创办了私立“晋阳初级中学”。

        1970年,建于智果村的这座学校几经合并、分设、更名后,被统一定名为“洋县智果中学”。这座位于乡村的中学在上世纪末教学质量曾一路领先,成为洋县乃至汉中市农村高中的一面旗帜,多次受到市县的表彰奖励。几十年期间考取西交大、西工大、哈工大等名校的学生不在少数。我的几位表哥表姐八十年代都就读于这所中学,后来考上大学成为行业领域里的佼佼者。我的几位高中同学也曾在这里读书,他们都基本功扎实过硬,学风严谨浓厚。

        多年来,无论是在风云激荡的战争年代,还是建国后和平发展时期,智果中学都依托智果寺的庇佑,以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传播知识、启发民智,为抗战胜利、祖国建设和县域经济振兴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查阅过一些校史资料得知,中国科学院天文史学家席泽宗院士,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院长、香港生物教学研究会主席等职的张树庭院士,著名的“黄瓜大王”、中国工程院候锋院士,全国著名学者、哲学教授、演讲艺术家、教育艺术家景克宁,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政协常委张汝范,冶金炼钢专家刘丕绩,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幼峰,著名教育家、西安大学校长段朝黎,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播李修萍之父李林绪教授都曾在这里苦读求学,他们都是从智果中学这片热土出发,走向了全国各地。

        2010年,为整合高中教育资源,学校高一年级停止招生。2011年,学校整体并入洋县城关中学,更名为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拨开尘封的岁月长卷,智果中学走过七十余年的光辉历程,往日师生们在古柏掩映的校园中伴着智果寺的晨钟暮鼓勤奋读书,毕业后高唱校歌奔赴抗日和祖国建设各条战线的场景已镌刻成这方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土地上的一枚鲜红的印章。

        这个曾经以智果命名的学校,依旧秉承着智果和尚的聪慧执着,它不曾以桃李满天下而居功自傲,更不会以暂时的留滞闲暇而自惭形秽,它在结束了73年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和居于校园一隅的百年藏经楼一起,安静等待时代的安排和召唤。


 (三)


        2022年正月,有幸和几位文友踏入智果寺厚重的红色大门。 无数次映入眼帘的门楣上的“洋县智果中学”已经被三个红色大字“智果寺”代替。

        推开厚重古朴的红色木门,进入昔日的校园。门卫室的墙上高考倒计时停留在2010年,镶嵌在玻璃框内的学校简介已经褶皱。校门正对的照壁上“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八个字依旧给人一种提醒和力量。左右两侧的人行道上松柏笔直粗壮,因树上多只鸟儿筑窝过冬的缘故,小道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鸟屎,也足见行人罕至长时间未打扫了。左右人行道两侧分别是教室、男女生宿舍和教职工办公住宿区。两个教学区的水泥墙上分别刻有“瀚海”、“学苑”。再后面是“校史展览馆”、操场和挂有“洋县智果寺文管所”字样的小楼,里面有工作人员值班并热情接待我们。

        居于校园东北角的智果寺是当年寺院目前仅存的房产,所剩仅有大佛殿和藏经楼。逼仄、破旧中难寻昔日盛况,但整个环境却典雅端庄,其静穆肃然之气依然让人遐想连篇。院中以千年唐柏为首的数十株古柏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依然青翠挺拔。连同“圣谕神碑”为代表的二十余通明、清石刻,共同见证着一代名刹的昔日辉煌与历史厚重。院内无处不在的庄严肃穆氛围不由令人肃然起敬。晨钟暮鼓,悠悠经声依稀在耳边盘绕,书声、经声、钟声缭绕回旋。昔日辉煌庄严的藏经楼有些破败,但灰瓦淡彩原汁原味更显质感和年代感。御赐佛经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主要原因不能不归功于藏经楼高妙的建筑艺术,其内在价值远比外表的简陋陈旧。相比有些景点被翻新的百年楼阁,看上去很新,却有浓妆艳抹之感,不能走心反生厌恶。藏经楼门两边镌刻对联一副:


 登楼破卷识国粹,

 诵经悉古怀玄奘。


        文友介绍说该对联书法出自赵朴初先生之手,赵先生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想必这位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从未踏足过这里,能为此地留下墨宝也是心有所念的。

        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从楼台到书籍,从古木到庭院,连泥土都散发着历史的幽香。也许是仙气的养护滋润,藏经楼前的泥地上荠荠菜绣成了堆,有些已经起薹开花。这样的场景我的思绪总是要游离一会的。

        小时候在乡下,老家距离智果寺不远,它在我的童年生活中常常被爷爷提起。我们那地方的人称“智果寺”为“智果寺儿”,后面“寺儿”带点卷舌的翘音,感觉有口哨划过的轻盈和调皮。爷爷说他的爷爷常常利用晒经赶会的那几天去卖蚕茧,看了热闹也有了收入,卖钱回来攒起来供他念私塾识字,他也随爷爷去看过两次晒经会。爷爷还说,经卷平常放在藏经楼最顶端的阁楼上,装在樟木箱子里三把大锁紧锁,上面有白色大蛇盘踞看护,六月六早上天亮大蛇溜走,晚上一擦黑准时又盘踞在上面。对于这样的传说当时我是深信不疑的,现在想来,也是因为经卷太过珍贵故而人们虚拟了神物来保佑看护,增加了神秘色彩。

        记得高二那年暑假,一天午后爸爸回家说:“赶紧走,有个便车带你去智果看看晒经会。” 我激动得拔腿就跑,那个年代交通信息相对落后,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和爸爸到了智果中学门口,一排白篷布搭起的简易棚下有些灰衣布鞋带帽的人坐着说话,学校大门不停有人出入,旁边有卖茶水的,花玻璃杯上面盖一小块玻璃,五分钱一杯。太阳已经落山,仍有一些人戴着草帽踮脚朝门内观望,天气燥热烦闷,刚刚平过的场地上尘土飞扬。正在疑惑中,父亲说我们来晚了,晒经结束了。我说不是天黑才收卷么?父亲说你没看见变天了要下雨了吗。带着失望和闷闷不乐无果而归,也一直纳闷为什么当天没看见一个和尚,那些戴帽子的居士又说又笑态度一点都不虔诚,心里对经卷的神圣神秘也锐减了几份。

        回过神来,听工作人员介绍说智果寺所藏珍品经书已经全部被搬到洋县文博馆收藏,流行于民间的晒经节也中断多年。智果寺内现仅存文物63件。2012年,智果中学撤销,校区及房产全部划拨给智果寺文管所管理使用。

        这里,因为一座寺庙衍生出的文化也不得不提起。曾经发源于这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果寺佛教音乐”在当时声名鹊起,它是陕西佛教音乐中的出类拔萃者,是我国西部宗教音乐的代表作,被誉为佛教音乐的“油花花”(即事物的精华部分)。佛教乐曲繁多,达一千余首,这些乐曲曲牌记载在洋县智果寺明代御赐经卷中,保存至今。目前保存下来能供演唱、演奏的曲子依然有200首之多。在中国佛教音乐史中,像洋县佛教音乐这样具有典型地方特征又同御赐鼓吹乐班、同御赐经卷连接传承在一起的音乐,实属罕见。而且,在佛教乐曲大多失传的今日,洋县却保存着众多的佛教乐曲,为研究汉水上游地域文化、民俗、宗教及人们的审美取向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洋县佛教音乐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它从我国南北朝之时开始形成,经历了唐宋的成熟期、明代和清代上半叶的鼎盛期。后来因寺庙衰落,佛教音乐缺少僧人演绎,只有曲子保留着。 

       “智果寺悬台社火”是因了智果寺衍生出的另一种文化形式,据传“悬台社火“为智果寺众僧所创,当时在这座著名的皇家寺院里,聚集着120多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僧人,他们在征集各地社火精粹基础上,创出了独具特色的“悬台社火”,它用“叠罗汉”的方式层层搭建,有五六层架梁,高达12米左右,高悬、惊奇、巧妙、奇绝,威武雄壮中既有创新又有凝聚力,展演过程中还用木鱼、钟、磬等“法器”,使社火别具一番风味。由寺及村,这一艺术后来在寺院所在地智果村兴盛起来。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就有“智果寺(村)的社火盖长安”的民谚。1957年,“智果寺悬台社火”赢得西安汇演第一名,同年国庆前夕赴北京参加国庆庆典,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脚踏着一块块青砖,置身于这个寺院-学校-寺院内,几百年来的变迁和辉煌,几百年来的衰落和回归,似乎在隐约的经声和书声中都变得举重若轻。只有他,那个在早春出发的和尚智果,依旧慈悲,依旧智慧,他在某一个黄昏归来,伴着青灯黄卷继续潜心修行,他不知道,在他的身后,智果寺、智果村、智果中学、智果寺佛教音乐、智果寺悬台社火已经尾随而至。


    

        作者简介:任亚敏,女,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作协会员,洋县作协会员,供职于税务系统。擅长散文写作,多篇文章被《城市金融报》《天津日报》《西安日报》《汉中日报》等报刊杂志及公众号平台登载。编剧创作的情景剧《风雨税务人》曾获陕西省税务局优秀奖,在省市演出中获得好评。曾有多篇征文获奖。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