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汉家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更好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总定位,深度挖掘汉文化内涵,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塑造更多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明、展示汉中形象的超级IP,《汉中文化网》创办五周年暨首届“汉颂”杯全国文学作品有奖征文活动自2021年9月开展以来,得到全国各地作家、文学爱好者关注和参与。截至3月底征稿活动顺利结束,今日刊发优秀来稿《那年那月,一些借书的时间或断想》,以飨读者。
那年那月,一些借书的时间或断想
曾鸣
这一方闹中取幽的苑林遗迹,得从大明王朝说起。那苑那水那遥远的遗址,名字还在,故事还在,天地在,天汉大地在,这一方明瑞王府邸后花苑,幽静的遗落在天汉中心城区的北大街静寂一隅——这就是现今的莲花池公园。
一
熟悉莲花池公园,得益于小时的自己。若大的一泓莲花池碧水,终年不枯,清澈见底,碧波悠悠,蓝天白云倒映,市声市井隐去。地处闹市能有一方难得的夹岸绿柳环绕的清清涟漪,一片云彩与天空之镜,闹市的清澈眸子,多好。(听大人们讲,水面有二十多亩。)常有水性好的小伙和少数莲花池湖畔长大的同学,有本事一口气游到对面岸上,张开双臂、吆喝着(往往听不清,或顺风送来几句尾声的渺远),向我们这些大多数水性差而又胆小的同龄人,张扬着他们泅渡彼岸的胜利和自豪。好像电影里某次战役的总攻胜利,兴奋并忘我的激动。这是我们小孩子心灵的天空,干净的天空,无忧的天空,快乐的天空,也是天真的永远的天空。目今,每忆及此,童心犹如快乐的花儿一样,缤纷绽放,温馨暖心,目光有时候是湿润的,内心也是有温度的碧波款款。莲花池犹如一枚亭亭碧碧的巨大莲叶,生长在天汉大地,生长在我们的心泉。像极了,难忘那一湖莲花池的碧水。深深浅浅、清清澈澈的水里,自然生长着各色小鱼儿。如常见的麻鱼子、小白条、桃花板板(鳑鲏鱼)、黄刺骨、泥鳅等等,还有通身透明的小虾、铁甲保护一般的河蚌、生长着张牙舞爪的螃蟹。水边戏水外,最大的乐趣就是抓鱼捕虾、摸螃蟹。
二
我们的快乐都在水里,夏季的一个暑假,个个晒的黑泥鳅一样。
听大人们说过,莲花池是一个锅底形,如果洗澡(游泳)掉下去,就没得活。那时的我们,正是无知者无畏的年龄。后来大了,每回想,只有后怕和浑身的鸡皮疙瘩。
这也算是一种童年的幸福,瞎匪而快乐着。现在将这淘气叫熊孩子。这一汪碧水,注定落下过明瑞王府男男女女、尊尊卑卑、老老少少快乐的欢声、生死惨别的目光。一个王朝兴衰的背影,和风中的柳姿一样,永远的散落于莲花池。历史如风,明瑞王府更是风中的残荷。我们只可以默奠于历史的清寂一角,就如这几百年后的明瑞王府邸后花园遗迹——碧波涟漪,和湖水里轻轻流动的云。瑞王和他的上下眷属及男女仆妇们,自也想不到,几百年后会是天汉市井市民的消闲公园。瑞王府邸,和寻常百姓划上了历史的等号。尊贵与平常,从无定数。就像历史的老城墙上的一块被历史风化了的老砖。故事,只在后人的典籍或茶余饭后。
历史,在某个时候,可能就是一道迷宫式的谜语题。何为标准答案呢?不知道……我们和我们的经历,也会是历史的一叶瓦、一块砖,或者一粒尘埃。捕捉很难,像傍晚的一缕清风。面对历史,无言;可能还陷入冥冥的沉思或什么联想。
三
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载“瑞王常浩,神宗第五子。初,太子未立,有三王并封之旨,盖谓光宗、福王及常浩也。寻以群臣争,遂寝。二十九年,东宫立,与福、惠、桂同日封。常洵以长,先之藩。……天启七年之藩汉中。……”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共有五子,瑞王朱常浩便是明神宗的第五子,与明末红丸案苦主一月皇帝明光宗朱常洛为异母兄弟,也是那位明朝有名的木工皇帝朱由校的叔叔。
瑞王出生于1591年,1601年封瑞王时才十岁。而这位瑞王26年后,天启七年,即1627年,也就是他的那位木工侄子服用所谓仙药而殒命的同一年,36岁的瑞王朱长浩,就到了藩地汉中。应该说,36岁是一个人正当好的年龄,不小也不老,涉事较深,年富力强,也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好年华。如果是现在,还是青年呢(世卫组织划分18至44周岁为青年),在古代,应该是属于中年。正是事业有成、宏图已展的黄金年华。经历、精力和处事应变能力,也无疑是一个正常人最佳时期。
从此,天汉大地就多了一座规模宏阔、器宇轩昂的明朝朱常浩的瑞王府邸。
四
于是,天府汉中便从此有了大明王朝的瑞王府;于是,原本就是西北小江南的丰饶之地的汉中,便从此有了皇家气派的瑞气和王气。既是皇亲国戚的瑞王府邸,自也就少不了大兴土木、耗费巨资,人工空前、不计成本的历时26年的精心打造,规模宏大,院落相连。王府,自然少不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花影移墙、亭中待月;自然少不了亭台楼榭、回廊曲径,一泓碧水、莲影弄月。
于是,若大一座瑞王府,经过20多年的倾力修建,形成了东依莲花池,南临西大街,西到北校场,北至城墙基,并将北城墙向北移二十步。面积约占当时汉中城四分之一或近三分之一。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无疑对于偏处一隅的汉中,是一件功莫大焉的好事情。于风习,于百姓,于地域文化或经济,一定带来了原本属于北方或皇家的某种观念与习性。客观上于秦岭巴山间相对封闭保守的汉中,具有某种风习的融合、开化与引领。就算是今天的汉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历史,永远是在融合再融合中,发展前进的。世界是这样的,一个国度或民族亦是这样的。
自朱常浩就藩于汉中,直至崇祯十六年(即1643年10月),在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后,朱常浩仓皇逃离汉中。翌年在重庆被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所杀。瑞王朱常浩在汉中生活了16年,尽享天汉富乐。王榭亭台,风花雪月,春华秋实,冬雪夏碧。为天汉大地留一段王朝兴替的沧桑故事,以及散落坊间的奇闻轶事。
五
时至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明瑞王府邸的后花苑——莲花池依然宛在。昔日王府后花苑,今日市民群众的莲花池公园。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王府私人花苑,回归到应有的社会服务属性。物是人非,沧海桑田。莲花池里,还是那一泓记忆了瑞王爷瑞王妃、绿柳亭阁的粼粼碧波吗?还是那年那月的弄荷月影、莺飞柳絮吗?还是1643年瑞王爷惊惶出逃的那一轮破碎日月吗?那时候,不知瑞王爷瑞王妃们,以及仆妇下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们,该是怎样的性命攸关的惊恐万状呢?我只可以在距离他们四百余年后的今天,怅望历史,也怅望大明王朝大厦将倾中的各色人等的最后生命状态。那一定是一个王朝轰然坍塌的砖瓦细节——凄厉呼喊,悲天跄地。一种大厦将倾,王朝坍塌,生命撕扯的流血状态。像飘逝的寒风,你的心魂可以感觉,但不可以真实的捕捉或疼痛的抓紧。
一个王朝,一面清晰的镜子;一个王朝,一本深刻的历史教科书。一个王府,亦即一个王朝的缩影或背影。人,终于从来没有走出过历史,没有走出过教科书。历史悠悠,天汉唯余历史遗迹或难以触摸、难以心灵抵达的残存。比如这昔日明瑞王朱常浩府邸的后花苑——现今的莲花池公园。
六
世事风云,岁月沧桑。历史的册页翻过明瑞王朱常浩仓皇出逃瑞王府那些不堪回首的惊梦残局,犹如倾覆的大厦,鸟巢覆卵。一切也都是一个小小的历史插曲,细微如雷雨中的呼吸。除了当事人生命与身世的惨痛感,谁解其一滴泪雨的血色撕心的灵魂深痛。历史,或许从来就是如此无情,又是如此回肠荡气。所以,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或许也是历史废墟的灰飞烟灭。
历史这个教科书,任谁又能真正悟透呢?面对深深的历史夹缝里的遗迹,可能往往读不透,或许读透可能只是某种神示,或许只是某种梦醒后的惊魂。如什么沉重的风,在历史的长河飘荡。我们有时候只能于幽寂的静夜,追寻或倾听历史的渺渺风声。似有似无,于无声处。从历史的泪滴里滤出的可能就是人间的,或许就是你自己内心的一丝人生悲欣。历史,常常转身而去;你内心可能承载现世的不幸或快乐,滋味长久的难以下咽。你的心灵史,或许是一部大剧作的内核。写历史的大作品,往往是在写现世,写你的心。
七
历史翻到了上世纪的1957年,明瑞王朱常浩的王府后花苑,一泓碧水与夹岸绿柳,没有淡出历史舞台,没有离开天汉儿女的心灵,没有退出天汉大地的文化谱系。可以代表一座古城文化根脉与符号的汉中市图书馆成立,并英明选址坐落于莲花池畔北岸的三进传统四合院。
一周青砖矮墙,爬满稀稀疏疏的爬墙虎,映衬着院内外高高低低的古树名木。图书们安静的居住于他们应该居住的雅致清幽的小院。仿佛前世注定。苑林典雅,芳草幽静,小虫唧唧,小鸟依依。传统和现实的时光交错,历史与今天的会面,一如必然的脚步,一如日月的轮回,一如我们每天向前的目光。即使时光到了今天,图书馆坐落于此,也真是极佳的一个好安顿。图书,蕴藏历史和文明,凝聚精神和智慧,吐纳人生百味……至少,我今天是要感激当时为书安家选址的决策者们。至少决策者们,颇具历史文化的目光和方略。
书,是人生百味、世态经验的凝聚或提纯。是文化的符号,历史的符号,是人心与人性的某种投影。书们安家于历史的后花园,是书们的文化之幸,是天汉大地之幸。是华夏文明之幸,是历史之幸。相信,我们何时何人,都应该有这个历史自觉,文化自觉、文化践行。也是我们始终坚守文化心灵自觉的道场。
一个兰台馆藏丰富厚重的图书馆,就是一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坐标。后来人,和后来的后来人,都会有温度的相濡以沫,与历史的图书馆携手一段温暖的光阴,纸质的温暖,心底的温暖,精神高地的温暖。启智明理,传递精神和文明。一个人离开故土,或是回到故土,或是再也回不到故土、回不到心灵的故土,内心深处应该永远珍藏一册心灵压舱书。可以是你今生难忘的启蒙书,可以是你雪夜捧读的一册温暖你心魂的书,可以是你失魂落魄时给你心灵曙光的书,可以是你踌躇满志、一览众山小时给你清凉镇静的书……可以是社会人文科学,可以是自然科学,可以是哲学宗教。我们需要一册永恒抚慰心魂的书。珍藏于内心,压舱于内心。什么都可以放的下,丢的下,唯有我们都比任何时代任何时候,都需要心灵之书,慰藉心灵后花园,安妥我们现实漂浮的灵魂,清晰我们继续前行的目光。一如人生马拉松后的小憩,一如午后闭目养神的娴静;也可以一如一剂精神的强心针,一如对于明天的并不遥远的期许。不离不弃的前行,是步履或目光的根本指向。
八
最难忘,那年那月自己亲历的一些借书的时间。走过青葱的日子,阅过青葱的物事,一些青葱的回忆,往往刻骨铭心,挥之不去。就如那些年,自己如饥似渴,对于书本世界的探求与渴望,一如暗夜的夜行人,对于远方村庄灯火的期盼,向着明亮快步前行,生怕丢掉或模糊了前进的方向。心灵的方向,温暖的方向,远航的方向,脚踏实地的方向。
那是那年我的小城的雨季。
记得是1980年立秋后的第一周。酷暑刚一转身,知了还在雨季的间歇中,躲在繁茂的树叶里知知的叫着秋。只听见知了叫,却看不见知了。树影里飘散的是阵阵知了的悠悠歌唱(如果夏季或初秋没有知了的歌声,我可能内心还真的不习惯、可能就是夏季的空白或寂寞。这是我记事起就听惯了的小城夏季音乐,大自然的音乐,万物生长的音乐。人,或许也是一种什么音乐)。绵绵秋雨像莲花池湖畔缠绵的碧碧垂柳一样,那么的惹人爱怜,真想拥入心中,拥入清凉。难耐烦热的酷夏终于转身走了,清清凉意回归我的小城,以及熟悉的苔藓幽幽的条条小巷。包括明瑞王府后花苑莲花池公园大门前不长的幽幽小巷。
那一年我正上高二,分文理班的,我自然是文科班。那一天,是星期日,不上学,怀揣借书证,拿上本周刚看完的巴金先生的《家》、怀揣巴金先生的年代觉醒,怀揣巴金先生的青春梦想、探路与奋斗、苦闷与彷徨的煎熬。是那年那月那时代文学的呐喊,梦的呐喊,人性解放的呐喊,时代解放的呐喊。自己似乎还走在巴金的《家》的世界里,还和众多的书中人物依依惜别,道别珍重。我的心在现实与《家》中穿越,我没有离开《家》的氛围与众生像。 《家》里的悲剧命运人物鸣凤投湖自杀前一瞬的表情,深扎在了我柔软的心湖,感觉到满是生命的疼痛和绝望的穿心;觉慧的勇敢叛逆或反叛,像是在心中给我一个人挥手告别,选择出走,离家而去,挣扎开那个封建的枷锁,那个时代的黑夜,似乎光明在前方……一个时代的黑暗,压得我内心沉闷,几乎窒息。我自己被深深感动,以为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看不见光明的一员,痛苦并无奈挣扎的一员。真正切身体会到了文学的穿透力。
文学,是关于心灵、关于人性,以及关于灵魂的一剂确当的猛药。你用心用情用魂,理解了、深入了、走心了,就会终于明白,有人的地方,就会永远有文学的力量。
虔诚的怀揣巴金先生的《家》,怀揣着一整册书里的一家人的各色命运,怀揣着那一个时代,巴金先生的时代。感谢巴金先生,感谢《家》的字字戳心的疼痛。幸福的穿过家属院湿漉漉的幽僻小巷,走过雨霁的大街,走进莲花池公园熟悉的幽寂小巷,也就二三十分钟,小城的好处,就是如此的方便惬意。就如在自己的家门前散步,仅仅是拐了几个街巷的弯,一个人走了一些安静的人生步履,我内心一个人的文学的步履。其实也是对于即将归还的书籍的留恋、回味与咀嚼。回想书籍里的一切,无论她的内容是向上、快乐,还是悲戚与忧伤,自己回忆和不舍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自己在酿蜜。像回忆自己倾心倾情的灌注生命激情的生死恋人一样。
书籍与自己今生的萍水相逢,真是一种缘,生命的缘。我一直如此的相信,是宿命,也不是宿命。为什么这个成长的时间里,你心爱的捧读的是她,而不是她。自己与书籍结缘,或许就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必然。即使参加工作后,一有外地出差机会时,总免不了买张当地的城市地图,看看哪儿标注的有古旧图书店或图书市场,必然抽时间去留神的淘书。往往生怕什么心仪的梦中书,失之交臂,错失良机。淘书如追寻人生的岸,更如追寻心灵憧憬的彼岸。像在追寻前世丢失的自己心灵的另一半。不去逛一两家图书市场,就像没来过这个城市一样,就像没有触摸到这个城市的某根文化的神经。总有一种失魂的隐隐痛感,且是无名的淡淡袭上心头。一连好几天,都是轻轻的郁闷,或远离了什么乐趣与兴味。
每每去坐落于莲花池公园的图书馆借书,脚步轻盈,心情如春天的小鸟,畅快而明亮。内心都是春天,都是明媚,都是飞翔的小鸟以及依依翠柳,都是遗世而安静的心灵家园。一册册的图书,在静静的恭候着我这个虔诚的小青年,去捧回细读,畅游于文字的海洋,畅游于自己内心的天地。把孤寂的自己融入到未知的辽阔,融入到陌生的世界。我一直以为,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事情,就如流浪的人之于宿营地的温暖灯火。一个孤独的人、孤独的心常常喜欢并执着于把自己深埋于书中,深埋于文字的羽绒或温馨,一切都美好了,一切都释然了,就像暖暖的春天。内心和精神世界,都是书香幽幽。没有寂寞,没有成长的痛感或惆怅。或许,由此而滋长了我的少年文学梦。梦的生长或许真有一个或多个原由的必然因子。所以,一个人的路,或许就是内因与外因的合力使然。细究,就是一种必然,义无反顾的必然。于自己,也是一种无悔的必然。
九
每每怀揣虔诚地去借书,多以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为多,辅以政治经济、宗教哲学、历史科技等等。什么类别的图书,于自己就是更辽阔的窗外,就是某个大家的见字如面的聆听。是虔诚,是仰视,是心灵的膜拜。对于知识文化的膜拜,对于更广天地的膜拜。一颗心自由翱翔,领略了风光无限、看见了现实以外,走进了一个个陌生的世界,认识了关关雎鸠的诗经风,结构宏伟、气象恢弘、想象丰富的楚辞,结识了唐诗宋词;交友了鲁郭矛巴老曹和钱钟书、沈从文、朱光潜、宗白华,以及外国友人泰戈尔、托尔斯泰、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莫泊桑、毛姆、哈代、狄更斯、萨特、安徒生、格林……这些虽未谋面,但却神交心交已深的良师益友。大多都跨了国界、纵向穿越几百或几千年,已经是平常事。如我们在路边看见的鲜花、迎面而来的习习清风。一路都是风景,一路都是未知,一路都是深刻而贴近你灵魂的文字入心。或启迪思想、或激荡心魂、或废寝忘食、或走路碰到电线杆还说对不起……那是十年文革后的文化大解放的时代。那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社会氛围及普遍价值观。读书,是那个80年代初的一种必由的选择。绝对大多数人家,没有电视,更没有今天常见并极寻常的手机、平板和什么网络(这在当年就没听说过)。连去电影院看电影,都是一种奢侈的难得。那年代,谁家有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就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就如一个小品里说的,手电筒就是当年家庭的家用标配电器。
与外届交流、打开视窗,就是读书、看杂志或阅览报纸。记得,报社门口就立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玻璃窗读报栏,里面是《人民日报》和《汉中日报》(每天专人换新报)。经常看见有人站在那儿,市声无关,旁若无人,安静而认真的阅读。也庆幸,那个年代自己经历过、生活过。所以,今天的年代文学作品或影视剧,都能准准的代入我的认同,与感同身受的命运轨迹、思想情感脉动。上世纪的80年代,是一个文学大解放的时代,经历文革后的大解禁、大反思,大多反映在了当时的各种文学流派中。颇有文学的春天、百花齐放的繁荣的新时期文学新气象。那是个令人回忆的春风和煦的好年代。热爱并追求文学,似乎是那个年代好学上进的青年的代名词。记得,连那年代许多报刊上的征婚广告上,也都十之八九冠以“热爱文学”字样,似乎是一件很有品位或面子的事情。回想,那是个激情迸发的心灵清静与干净的岁月。
如今,自己也可能是到了一定年龄,喜欢回忆往事了。我没有逃出许多人的这个人生规律。
十
不能忘记,当年还在图书馆的婆娑树荫下,举办过一个关于我市作家王蓬先生文学创作的报告会,主讲人是陕西理工大学的韩梅村先生。在图书馆,看见这个文学讲座的通知,尤其是关于讲授我市作家王蓬先生文学创作的讲座,我则心喜若狂,暗自兴奋。时间是周天上午9时,记得自己当时特意拿了笔记本和两支笔(备用一支),早早地来到图书馆,坐在第一排的中间位置,怕来迟了、坐远了、听不清了。韩梅村老师,自己不认识也不曾谋面,但读过他几篇关于王蓬的文学评论。见地独到、切入准确、稔熟王蓬,非一般泛泛而论的应景评论(恕自己孤陋寡闻,不识身边文化人)。从名字看,内心还以为是一位女老师呢!
待到讲座正式开始,韩梅村老师讲台就坐时,原来是一位接近中年的男老师,略瘦,中等个头,精干而睿智。朴素、稳健、大方,一派低调的学者范儿。九时准点开始,整个讲座约一个半小时,又给了大家留了半小时的自由提问时间。记得有几位看样子阅历较深的听讲座者,举手提问了一些关于王蓬先生文学创作的具体细节问题,也有提问一般性文学常识问题的。这次听讲座,是自己对于我市当年轰动一时的陕军东征之一的文学新星王蓬先生的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更算是自己的一次文学启蒙专业课。于文学的热爱或初心,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文学新星王蓬先生创作成就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深入心入脑。让人羡慕而崇拜。文学的种子,从此暗暗根植于心田,以致是我今生永久的不舍。以心以情,不离不弃,以一生倾力逐梦。浇灌培植出自己的心灵家园、精神高地。成为一辈子挚爱并执着的一件事情。
我自己常常在想,一个人一辈子应该有一方永远属于自己的精神后花园。选择什么,全在自己的心灵挚爱,精神寄托。前提是正能量,陶冶情操,于己于人于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否则,一个人表面活的再鲜活,我以为也仅仅是没有生命、灵魂和梦想的塑料花。虽然,也似乎可以炫目或精彩。
那年那月,那个青葱的光阴;明瑞王府后花苑里的图书馆,是我经常往来的青葱之路,长长的怀揣梦想之路,梦想徐徐启程的长长的跑道。一如长长的马拉松开始的慢。一种人生开始的慢,慢的持久,慢的劲健。也慢的从容而自信。
后来的孤独坚守,陆陆续续,从小报到大报大刊,也慢慢的开始发表被印刷的文学作品了。若干年后的今天回想,文学的初乳,也许就是从明瑞王府后花苑(今莲花池公园)图书馆借书路上开始的。
如今,面对2011年10月重建一新、建筑面积3409平方米,设计藏书量为50万册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图书馆。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感慨,虽然焕然一新,旧貌新颜,是一座现代高大上的新型图书馆。从现实功能到当代颜值,油然而生的是某种仰视或距离,全没有了旧时青瓦屋檐、砖墙到顶、木窗木门的亲近与素朴气息。 那时,就像一册有体温的约略泛黄的家藏老书。或许,我就是个念旧的人。
明瑞王府后花苑,毕竟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成长的岁月里,就在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小城里,寂静着。
历史的积淀、文脉的传承、图书馆的融入,营建并铸就了家乡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基因。一座小城的文化内核,一座小城内心的幽窗,一座小城的风光无限……令人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这个世界放得下自己或其它什么,唯独不可以放下的是自己内心关于历史关于自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当头棒喝。
想想,或许那年那月一些借书的时间,值得一辈子珍藏或记忆。有梦的人,逐梦的人,是一种幸福或收获。像辽阔田野里的金黄稻田,丰收在望。明天的希望是美好,静夜的月光,每每安妥人心。
就像我或我们心中永远的一册慰藉人生或灵魂的厚重大书。人或人世间,何尝不是一册百味具生的厚重大书呢?是一册永远没有结局的厚重大书。期盼着结局……可能是一种精彩或经典。
一切都在路上,人或人世都在路上,经典的文学也都在路上。明瑞王府后花苑的图书馆,一直和我在一起,或许就是内心的某种定海神针,精神的柱石。经得起潮起潮落,经得起岁月沧桑。
十一
今天,我还想再办一个借书证,拾起有温度或流逝的目光。永驻于心,托付于情。依然,一个人,怀揣暖心的借书证,默默地走在借书的路上。无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