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网—最具文化品位的汉上网络家园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中文化网 > 读吧
《古汉台的钟声》| 首届“汉颂”杯全国文学作品有奖征文作品选登( 26 )
作者: 梅一梵
发布时间: 2022-05-20 16:42:15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汉家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更好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总定位,深度挖掘汉文化内涵,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塑造更多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明、展示汉中形象的超级IP,《汉中文化网》创办五周年暨首届“汉颂”杯全国文学作品有奖征文活动自2021年9月开展以来,得到全国各地作家、文学爱好者关注和参与。截至3月底征稿活动顺利结束,今日刊发优秀来稿《古汉台的钟声》,以飨读者。


 


古汉台的钟声



 梅一梵



        在中国历史上,汉朝是我国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统一王朝,自开国皇帝刘邦以汉中为支点建立大汉王朝以后,华夏民族才正式被称为汉族,我们的生命历程和文化基因才正真与这个伟大的王朝骨肉相连、血脉相通。许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沿着大地的深度和广度寻根问祖,首先想到的便是汉朝,汉中。

        汉中有古汉台,古汉台系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为自己修建的王府,因筑于高台之上故曰汉台。汉台落成后,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兴盛几经颓废,宋代张少愚的诗句“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中的“一坯土”,指的就是在废墟中挣扎的高台。 随着时光的流传、朝代的更替,古汉台一直是当地官员聚集休闲之地,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以古汉台原有建筑风格为依托,创建了汉中博物馆,修葺望江楼、桂荫堂等明清建筑群,增设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汉魏摩崖、古文物、宗教造像等,成为现代人文化寻根、访幽探胜、放怀吟咏的好去处。

   

一 

        公元2017年春天,我站在东大街26号的古汉台门外,等屋顶上的琉璃瓦映绿苍苔,等古香古色的橱窗为我开启,等远方的来客游走进去,等站在大门里面的老墙发出邀请。终于进去了,原来披着一身青苔的老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墙,而是古汉台坚石浇筑的根基。四下环顾,但见高约7米,俨如城堡的汉台,为由低至高的三级地台垒砌而成,最高处即为我们在东大街上一眼捕获的望江楼。红袖碧衫的望江楼系三层建筑,呈宝塔形,飞檐高翘,祥云绕梁,看起来既别致雍雅又玲珑婉约。

        始建于南宋时期的望江楼,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之一。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的:府署东北隅有“天汉楼”,即为望江楼初称。古时候的望江楼是汉中的最高设施,临顶南望,即为青山隐隐水迢迢,白帆点点渡烟波的江上美景。当时光飞逝至现代文明的今天,我倚着望江楼的屏门扇窗,颂读“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的楹联,试图像古人那般极目远望,然而坚挺的高楼却将我的意愿弹射回来,我俯视着车水马龙的东大街,俯视着四通八达的巷子,仿佛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正从时间深处驾着旌旗,呼啸而过。


        话说公元前206年的鸿门宴,楚霸王项羽违背了先入关中者为王之盟约,将刘邦封为汉王。刘邦心中极为不悦,萧何劝谏:汉中,语曰 “天汉”,其称甚美,愿大王王汉中。于是刘邦纳张良计策,烧毁了通往关中最便捷的褒斜道,以示永居汉中,从此不再夺天下。抵达时日,刘邦见此地虽荒蛮,然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盛产鱼米,心中暗喜,便踌躇满怀地在汉中修筑汉台作为王府,操练士卒,囤积粮草,养精蓄锐,拜韩信为大将,短短数月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攻出大散关,平定三秦,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大汉王朝建立后,刘邦为缅怀为其发迹定鼎助力的汉中,将国号定为“汉”。

        此刻我沿着先人的足迹,上汉台,登楼宇,追忆那段筚路蓝缕的历史,一幕的一幕彷佛那样远,又那样的近,似乎有什么东西近在咫尺。近在咫尺吗?我用目光拭擦着石鼓亭和铜钟亭,企图找到与当年有关的证词。

        但见石鼓亭内有一石鼓,这石鼓看为石质,实为微微泛绿的玉,名为“月台苍玉”。这“月台苍玉”可不是普通的石头,传说系刘邦的上马石。弓腰细品,只见高约103厘米,直径105厘米,腰围330厘米的石鼓,圆顶,宽肩,略呈球形,腹周雕有四个曽面耳饰,腹侧两处切削面,一切面壁开一小孔,可容手指插入转动。我注视它的同时,它也在注视我,然,我披着一身锈迹,而它却被时间的温度和光芒,打磨的尤为润亮,宛若新生。

        据悉最早记载这个罕见之物的系清初学者王渔洋,话说康熙十一年(1672),他奉命赴四川典试,路过汉中,在府署见到此物,便记录在所著《分甘余话》之中。书中说:汉中府治月台东南隅,有璞石如鼓而方,高二尺六寸,图八尺,间作四兽,面有剖露痕,审视之,真碧玉也,制似,相传楚汉间物。

        好一块马到成功的“月台苍玉”!我站在它的面前,反复刻画着当年心怀天下的刘邦,是如何踏着这块石头飞身上马,去奔波,去劳累,去招兵,去挥剑,去求贤纳士,网罗人才,缔造大汉王朝的。

     

        与石鼓亭遥相呼应的即为铜钟亭,亭内铜钟相传为明瑞王府遗物。

        仔细揣摩,高约158厘米,千斤之躯的铜钟,钟纽为相对翻卷盘绕双兽造型。钟顶微圆,斜肩,肩周以突出的32片莲花瓣为饰。钟肩至钟口,凸起的纬线与经线将钟表分割成上下八个方格,方格中部雕有四个葵纹花图案,上部四个方格内雕有彩云拱托的飞天童子,童子衣带飘飘,作徐徐降落状,大有“化生童子见飞天,落花空中左右旋”之镜像。下部方格内为似狮、似虎、似龙等聚多种动物特征之走兽,而钟体上的缺口,似张开大嘴的时间的深井,向人们述说着它所经历的狼烟和战火。


二 

        望江楼以南,系始建于明代的桂荫堂,因门前汉桂而得名。桂荫堂的内涵,意在汉中的官员和文人学士都会受到该汉桂的庇护。

        坐于台阶之上的桂荫堂,飞檐翘角,门楣垂花,匾额高悬,屏窗联排,看上去正气凛然,庄重神圣。古时候的桂荫堂系达官显贵及文人骚客,赋诗赏画、品茗说书的处所,如今堂内陈列着汉中近代史迹。与桂荫堂相连的东华厅和西华厅,陈列着汉中革命史迹和古字画。

        走过桂荫堂前的石缸石狮、石桌石凳及雕花石柱,即为镜吾池。 镜吾池中风水溢流,游鱼转山,蓝天白云波光如锦,一座雕有龙虎的石桥横卧其上。池边圆石,有一首名为《镜吾池》的诗: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

        关于镜吾池还有一个传说。

        说是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打开秦王国库,一看全是金银财宝,大喜,下令:全搬到我家!萧何道:大王呀!您若夺得天下,这些金银财宝不全都是您家的吗?!现在还不能拿!听说秦始皇有一面秦镜尤为神奇,对人一照,可照出他是好是坏、是忠是奸,不知在不在宝库中?后来刘邦果真找到了这块神镜。来到汉中,刘邦将神镜悬于公堂正上方,让文武大臣都照照,起到威慑的作用。一天,刘邦打开堂门,却见神镜照着自己是一颗黑心,一怒之下,便将秦镜扔出门去,秦镜入地化为了这一清池。痛失秦镜,刘邦就写了“秦镜高悬”四个大字挂在原来的位置。        

        于是,上行下效,大臣们都在自己公堂上挂起了“秦镜高悬”。后来“秦镜高悬”演化为今天的“明镜高悬”。

        此刻,我如古人一般,在古汉台上高瞻远瞩,上马石旁抚今追昔,桂荫堂前附庸风雅,镜吾池中辨识自己。当我转过身再一次与历史深情相对,墙上已覆满苔草,流水已送走了故事,只有那清澈鉴人的洗心亭,头顶悠悠青天,脚踩煌煌大地,一幅芭蕉等着雨落的韵味,一幅清风拂衣袖的境界。


三  

        汉台碑林是一座古朴幽静的院落,东面为褒斜古栈道陈列室,西面为“汉魏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其中最重要的一组,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的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古时为长安通往蜀地的咽喉要道,汉中因百分之九十的中国栈道修建在境内被称为栈道之乡。

        推开历史的门楣,三国故事壁画和当年褒斜道上运兵、运粮、通商等繁忙的景象,把我带回那个繁荣鼎盛的朝代。从眼前的模盘上,我更直观地了解到古代穿越秦岭的七条古道的走势、褒斜道石门隧洞和因地制宜所建栈道的各种形制、沿途邮亭、驿置等等,也洞悉到中国古代先民,在秦岭开凿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为的是从长安抵达汉中,开凿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为的是从汉中抵达蜀地。这七条道路被称为蜀道。因褒斜道是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最广泛,最艰险,最便捷的一条道路,在蜀道中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故而得到了特别的展示。

        《史记》中这样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又曰: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谷绾毂其口。

        褒斜道石门的开通和摩崖先例,激发了文人学者的博大情怀,人们纷沓而至,在石门洞内外、断崖及沙滩巨石,刻下摩崖百余通。有的系历代开通、修复褒斜道、石门和山河堰工程情况的记载,有的为参观游览的留念题记,其中“汉魏十三品”唐宋时期即誉满全国,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时光流转至1971年,石门所在地修建水库,有13方出类拔萃的代表性石刻,凿迁至汉中博物馆永久典藏,这就是享誉国内外的书法瑰宝“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中,有几方描写褒谷风景的石刻尤为奇绝,如石门洞的标志碑《石门》、张良的《玉盆》、西汉郑子真的《石虎》、曹操的《衮雪》。

        关于曹操提《衮雪》二字,也有掌故。说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七月,曹操于阳平关打败张鲁,在汉中游览大好山河。一日曹操带领文官武将经河东店往石门而去,至褒谷时,见水击巨石,涛声如雷,飞溅的水花如卷起的千堆雪,于是奋笔写下“衮雪”二字。众人面面相觑之际,一侍从道:丞相大人,为何“衮“字缺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

        仔细观摩,但见这“衮”字,上部三点似飞溅的水滴,下边一撇一捺一竖钩,笔尾向上飞翘,整体意向貌似湍急活泼之流水,以飞扬跋扈、激荡奔突的姿态,演绎大开大合之势。而旁边的“雪”字,却拙朴、沉静、内敛,横平竖直,纯正雅洁。“衮”与“雪”结合,刚柔并济,绵里藏针。这样的笔法,是否也蕴含了几分曹操的性格特征呢?我想,那是必然的。

        走出汉台碑林,走过朱颜黛瓦、曲径别院、竹林清风,那菩提树还在时光里打坐,那皂荚树还在摇曳着春光,那古旱莲正举着莲花,那一簇簇一团团玉笑珠香的海棠、茶梅、玉兰、樱花、芍药,正忙着调配春天的媚色。春天真让人陶醉啊!我穿过古碑碣、古诗词,听见一个稚嫩的童声诵吟着: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我的眼目一阵滚烫,原来我们那个伟大的朝代,远去的朝代,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卓越智慧,一直在人类文明的轨迹上,在历史碾过的章节中,被一双双湿润而刚毅的眼神矫首仰视。

        恍然间我彷佛听闻一响沉沉的钟声从身后踏沙而来,哪是结跏趺坐在金刚台座上的释迦牟尼佛对我的回应吗?哪是伎乐砖雕、故事砖雕、宋墓三彩俑盈起衣袖弹奏时间吗?那是耳杯形灯铜、兽面纹瓿、青铜马发出的深切叹息吗?我怔了一怔,忍不住回头捕捉,却没有发现它们迈着蹒跚的步履向我走来。我望了望城堡森森的古汉台,望了望华美绝伦的望江楼,它们已经站立了千年,还在坚挺地站着。

        站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扉页,承着前,启着后。

        站在繁荣富丽的新时代的段落和章节,等我为它回眸,等你为它转身。  



        作者简介:梅一梵,女,陕西汉中,原名谢丽荣。陕西省作协会员。作品见《青年文学》、《星星诗刊》、《名家名作》、《中国校园文学》、《时代文学》、《散文百家》等。获《诗刊》“第二届恋恋西塘江南诗•歌节”大赛一等奖,作品收录《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

 


【打印此页】
汉中文化网 www.hzwhwang.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0438号-1    网站编辑E-mail:bianji@hzwhwang.com    QQ:3477833007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87号 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文域名: 汉中文化.com  
汉中市互联网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6-2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