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历程,反映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光荣历史和伟大成就,由汉中市文联、《汉中文化网》联合开展的庆祝建党100周年“汉中红色文化故事”作品征稿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得到各地作家、文史爱好者关注和参与。本网今日刊发来稿 《 我身边的红色故事 》 ,以飨读者。
我身边的红色故事
许宝华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走进南郑区梁山镇利民村,你一定会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串户路通往各家各户,一幢幢红瓦白墙的小别墅拔地而起,房前屋后果树花木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像卫士一样守卫着村庄,一股股清泉流入了百姓的灶台与心田,满脸笑意的村民,让人们处处感受到该村的美丽与和谐。
如果不是因为驻村扶贫,我可能不会与利民村有太多关联,也不会深入了解到这个有着红色文化基因的利民村。回想起与利民村干部群众共处的这几年,承蒙浓浓泥土味和红色文化的熏陶濡染,我深深地感到,能帮助该村顺利脱贫,自己很荣幸,同时也觉得很有意义。
记得三年前的一个早春,薄雾笼罩着濂水河以北的村庄。组织派我到利民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该村有10个村民小组,654户1980人,位于梁山镇中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村。来到村党支部办公室,见到了有着30多年党龄,担任20多年支部书记的顾海华。在了解到该村基本情况后,老支书深情地对我说,在我们利民村,诞生了一位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革命烈士,名叫陈小屏,他的故居至今还在我村一组的陈家湾,当时的陕南特委、军委设在陈小屏家,陈家湾便成了当时游击队的聚散地。啊,这个名字,我原来竟不知道,更谈不上熟悉和了解。便请老支书带我去烈士故居看一看,支书爽快答应。我们边走边聊,不大一会儿,便来到了陈家湾。这儿有两个村民小组,大部分都姓陈,六十几户人家分布在两道土梁上。烈士的故居位于村子西北角,背靠山林,四周为丘陵, 小四合院,前后各有三间老式土木房屋,布满青苔的无人住房像刻着年轮的印记,让人的思绪萦绕于藤条之间。一座旧式的土围墙大门,记载着岁月的沧桑。老支书一一给我介绍这里的每一个房间,这几间房间,看上去阴暗破旧,部分已残垣断壁,但它们都是红色岁月最真实的见证。门口有一米见方的水泥碑,上面刻着“陕南军委遗址”“陈小屏烈士故居”两排大字,下面落款为“南郑县人民政府”,时间为“一九八一年三月五日”。顾支书深情并茂地给我介绍陈小屏烈士情况:陈小屏,生于1905年,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1月任周家坪小学支部书记兼校长。是年,中共陕南特委军委南褒西南区委在他家召开会议时,他全力保护与会者的安全,会后改任区委书记。为了革命活动经费,他先后变卖自家祖田60余亩。后来,他先后在汉中、宝鸡凤县、甘肃天水及本县黄官、西流河、黎坪等地开展对敌斗争。敌人多次来陈家湾抄他的家,妻子、儿女、亲友备受拷打,后来妻子被迫流落深山,留在家的一儿两女,也先后死于非命。1935年初,红四方面军进驻本县,他在重新恢复活动中的中共南郑县委任宣传部长,先后发动青年千余人组建了南郑县红军独立团,任团政委。红军转移时,率部队千余人随军入川,屡立战功,后在红军长征雅安战役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他全家6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谈到陈小屏牺牲时,老支书眼中湿润了。
这时,一同陪我的村主任陈兴中接过了话头,他说陈小屏烈士的精神鼓励着家乡的人民,我们作为他的后人,发誓要把烈士的故里建设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利民人民踊跃给国家多打粮食,多交公粮,被国务院授予社会主义建设先进村,至今我村还保留着由华国锋亲笔题写的国务院的嘉奖令,时任村支部书记张兴安还被推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哩......
聊着聊着,薄雾散了,初春和煦的阳光照进了整个村庄。站在沟梁上,村庄田野尽收眼底,汉黎公路穿村而过,通向远方,给人以无限的憧憬和希望。“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此刻,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在我耳畔阵阵回响,想当年,无数像陈小屏一样的革命先烈,甘洒热血,为的是什么?不就是要让穷苦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现如今,利民村仍有42户农户没有脱贫,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胆子沉重,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驻村帮扶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书写脱贫攻坚的时代答卷。
近年来,利民村依托自身优势,从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全方位帮扶贫困户脱贫,到2020年末,全村42户128人已全部脱贫,群众收入大幅度提升,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实现了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目标。目前,村党支部正积极争取资金,计划投资600余万元,打造陈小屏烈士故居场馆建设,进一步提升红色资源优势品牌效益,讲好本土红色故事,用红色文化教育人、激励人,为利民村乡村振兴再出发夯实基础。驻村帮扶的经历也成为我十分珍贵的人生一页。